五种造林模式对滕州市煤矿区废弃地土壤的修复效果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与土壤修复技术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矿区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3 土壤修复技术综述 | 第15-18页 |
1.2.3.1 物理修复技术 | 第15-16页 |
1.2.3.2 化学修复技术 | 第16页 |
1.2.3.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1.2.3.4 城市污泥修复技术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20页 |
2.2 气候水文 | 第20页 |
2.3 土壤 | 第20页 |
2.4 植物资源 | 第20-2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3.1 样地信息 | 第22-23页 |
3.2 取样方法 | 第23页 |
3.3 土壤取样 | 第23页 |
3.4 测定指标 | 第23-24页 |
3.4.1 土壤化学性测定 | 第23-24页 |
3.4.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4页 |
3.4.3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24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0页 |
4.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5-30页 |
4.1.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25-26页 |
4.1.2 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4.1.3 土壤pH值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4.1.4 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特征 | 第28-30页 |
4.1.5 土壤化学性质的综合分析 | 第30页 |
4.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6页 |
4.2.1 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4.2.2 土壤蔗糖酶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4.2.3 土壤过氧化氢酶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4.2.4 土壤蛋白酶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4.2.5 土壤酶活性的综合分析 | 第35-36页 |
4.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 第36-40页 |
4.3.1 土壤重金属铬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4.3.2 土壤重金属铅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4.3.3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综合分析 | 第38-40页 |
5 讨论 | 第40-44页 |
5.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煤矿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5.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 第41-4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