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外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与区划手段 | 第13-14页 |
1.2.3 有关国家区划成果及应用 | 第14页 |
1.3 我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与区划手段 | 第15-16页 |
1.3.3 我国气候区划成果及应用 | 第16页 |
1.4 我国气候变化对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影响 | 第16-20页 |
1.4.1 气候变化对无霜期的影响 | 第17页 |
1.4.2 气候变化对干燥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3 气候变化对埋土防寒线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4 气候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整体影响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 | 第22-39页 |
2.1 产区分布调查 | 第22页 |
2.1.1 调查范围 | 第22页 |
2.1.2 调查方式 | 第22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2.2.1 数据统计 | 第23页 |
2.2.2 绘图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2.3.1 全国产区现状 | 第23-25页 |
2.3.2 新疆产区 | 第25页 |
2.3.3 贺兰山东麓产区 | 第25-27页 |
2.3.4 河西走廊产区 | 第27-28页 |
2.3.5 京津冀产区 | 第28-29页 |
2.3.6 山东产区 | 第29-30页 |
2.3.7 特殊产区 | 第30-31页 |
2.3.8 东北产区 | 第31-33页 |
2.3.9 内蒙古产区 | 第33-34页 |
2.3.10 西南高山产区 | 第34-36页 |
2.3.11 黄土高原产区 | 第36-37页 |
2.3.12 黄河故道产区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影响(以东北产区为例) | 第39-52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3.1.1 站点选取 | 第39-40页 |
3.1.2 气象数据 | 第4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3.2.1 气候突变点 | 第40页 |
3.2.2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 第40页 |
3.2.3 相对变率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3.3.1 温度变化特征 | 第40-44页 |
3.3.2 无霜期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3.3.3 极端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变化特征 | 第46-48页 |
3.3.4 干燥度变化特征 | 第48-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十年际酿酒葡萄气候区划(以东北产区为例) | 第52-61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5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4.2.1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4.2.2 绘图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4.3.1 活动积温 | 第53-54页 |
4.3.2 无霜期 | 第54-56页 |
4.3.3 干燥度 | 第56-58页 |
4.3.4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 第58-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预测(以东北产区为例) | 第61-66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6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5.2.1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5.2.2 绘图 | 第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5.3.1 活动积温 | 第61-62页 |
5.3.2 无霜期 | 第62-63页 |
5.3.3 干燥度 | 第63-64页 |
5.3.4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 第64-65页 |
5.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讨论 | 第66-67页 |
6.3 创新点 | 第67页 |
6.4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