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保水剂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3.2 保水剂的吸水保水性能 | 第13-14页 |
1.3.3 保水剂对土壤容重及团聚体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4 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15页 |
1.3.5 保水剂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6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3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1.2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0-21页 |
2.1.3 水土流失概况 | 第21-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2.1 保水剂特性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2 土壤物理指标及马尾松生长量测定 | 第25-26页 |
2.2.3 保水剂对红壤坡面侵蚀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保水剂特征 | 第29-35页 |
3.1 保水剂吸水特性 | 第29-31页 |
3.2 保水剂保水特性 | 第31-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花岗岩红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35-45页 |
4.1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花岗岩红壤容重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花岗岩红壤团聚体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花岗岩红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1 实验期间降水量 | 第39页 |
4.3.2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花岗岩红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保水剂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的响应 | 第45-61页 |
5.1 不同处理方式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的影响 | 第45-53页 |
5.1.1 不同处理方式对花岗岩红壤坡面径流特征的响应 | 第45-47页 |
5.1.2 不同处理方式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产沙特征的响应 | 第47-49页 |
5.1.3 不同处理方式对花岗岩红壤坡面径流量、泥沙量的统计分析 | 第49-51页 |
5.1.4 不同处理方式对坡面入渗率的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5.1.5 不同处理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不同雨强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的影响 | 第53-58页 |
5.2.1 不同雨强对花岗岩红壤坡面径流特征的响应 | 第53-55页 |
5.2.2 不同雨强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产沙特征的响应 | 第55-56页 |
5.2.3 不同雨强对花岗岩红壤坡面径流量、泥沙量的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5.3 花岗岩红壤坡面累积径流量对累积泥沙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保水剂对马尾松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6.1 保水剂对马尾松株高的影响 | 第61-62页 |
6.2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3-6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64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