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预防现况调研工具的研制与横断面研究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5-22页 |
| 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1.1 压疮的定义 | 第15页 |
| 1.2 压疮的分期 | 第15-16页 |
| 1.3 压疮现患率和发生率 | 第16页 |
| 1.4 院内获得性压疮 | 第16页 |
| 2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2.1 国外压疮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2.2 国内压疮流行病学 | 第17页 |
| 3 压疮预防护理措施 | 第17-19页 |
| 3.1 风险因素和风险评估 | 第18页 |
| 3.2 皮肤及组织的评估 | 第18页 |
| 3.3 预防性皮肤护理 | 第18-19页 |
| 3.4 营养评估和支持 | 第19页 |
| 3.5 体位变换和早期活动 | 第19页 |
| 3.6 减压垫的使用 | 第19页 |
| 4 压疮预防现况调研工具 | 第19-22页 |
| 4.1 国外预防现况调研工具 | 第19-20页 |
| 4.2 国内预防现况调研工具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压疮预防现况调研工具的构建 | 第22-3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2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 3 构建压疮预防现况调研工具的初始版本 | 第23页 |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第23-30页 |
| 4.1 选择德尔菲函询专家 | 第23页 |
| 4.2 设置课题组 | 第23页 |
| 4.3 设计德尔菲专家函询表 | 第23-24页 |
| 4.4 质量控制 | 第24页 |
| 4.5 函询结果 | 第24-30页 |
| 5 压疮预防现况调研工具的预实验 | 第30-33页 |
| 5.1 调研人员培训与考核 | 第30-31页 |
| 5.2 调研对象 | 第31页 |
| 5.3 调研工具 | 第31页 |
| 5.4 调研方法 | 第31页 |
| 5.5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 5.6 调研结果 | 第31-33页 |
| 6 讨论 | 第33-35页 |
| 6.1 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3页 |
| 6.2 可靠性分析 | 第33-34页 |
| 6.3 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 第三部分 压疮预防现况调研工具的横断面调研及分析 | 第35-50页 |
| 1 调研目的 | 第35页 |
| 2 调研方法 | 第35-37页 |
| 2.1 医院招募和筛选 | 第35页 |
| 2.2 调研设计方法 | 第35页 |
| 2.3 调研对象 | 第35页 |
| 2.4 调研方法 | 第35页 |
| 2.5 调研前准备 | 第35-36页 |
| 2.6 伦理原则 | 第36页 |
| 2.7 调研过程 | 第36页 |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6-37页 |
| 3 质量控制 | 第37页 |
| 3.1 参研人员 | 第37页 |
| 3.2 调研对象 | 第37页 |
| 3.3 调研过程 | 第37页 |
| 3.4 资料整合和数据录入 | 第37页 |
| 4 调研结果 | 第37-45页 |
| 4.1 参研人员基本情况及考核成绩 | 第37-39页 |
| 4.2 患者的一般资料 | 第39页 |
| 4.3 压疮发生的分布情况 | 第39-41页 |
| 4.4 压疮来源、发生部位及分期 | 第41-42页 |
| 4.5 压疮预防及护理措施 | 第42-45页 |
| 4.6 工具的可行性 | 第45页 |
| 5 讨论 | 第45-50页 |
| 5.1 压疮现患率和发生率的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 5.2 不同科室压疮现患率的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 5.3 压疮预防及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 第47-49页 |
| 5.4 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 第49页 |
| 5.5 调研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49-50页 |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建议 | 第50-51页 |
| 1 全文结论 | 第50页 |
| 2 局限性 | 第50页 |
| 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启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附录 | 第5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