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6-31页 |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1.1 IBDV形态结构和分型 | 第16-17页 |
1.1.2 基因组结构 | 第17页 |
1.1.3 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 第17-20页 |
1.1.4 病毒培养特性 | 第20页 |
1.1.5 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1.1.6 IBD的诊断与防治 | 第21-23页 |
1.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概述 | 第23-26页 |
1.2.1 融合蛋白表达系统选择 | 第23-24页 |
1.2.2 毕赤酵母简述 | 第24-25页 |
1.2.3 常见宿主菌株 | 第25页 |
1.2.4 毕赤酵母诱导表达 | 第25-26页 |
1.3 禽源IgY抗体Fc段与受体结合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1 禽源IgY概述 | 第26-27页 |
1.3.2 IgY-Fc受体的研究 | 第27页 |
1.3.3 IgY的免疫功能 | 第27-28页 |
1.4 松花粉多糖研究概述 | 第28-30页 |
1.4.1 多糖研究概况 | 第28页 |
1.4.2 多糖生物活性 | 第28-29页 |
1.4.3 松花粉多糖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41页 |
2.1 病毒毒株、菌株和质粒 | 第31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3 IBDVVP2-VP5-Fc毕赤酵母重组阳性转化子的构建 | 第32-37页 |
2.3.1 重组IBDVVP2-VP5-Fc基因PCR扩增 | 第32-35页 |
2.3.2 重组IBDVVP2-VP5-Fc基因克隆及测序 | 第35-36页 |
2.3.3 重组PPIC9-VP2-VP5-Fc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4 重组PPIC9-VP2-VP5-Fc质粒线性化 | 第37页 |
2.3.5 毕赤酵母阳性转化子的构建 | 第37页 |
2.4 IBDVVP2-VP5-Fc融合蛋白诱导表达、鉴定及纯化 | 第37-39页 |
2.4.1 VP2-VP5-Fc融合蛋白的表达及获取 | 第37-38页 |
2.4.2 VP2-VP5-Fc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 | 第38页 |
2.4.3 VP2-VP5-Fc融合蛋白纯化与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2.5 松花粉多糖对VP2-VP5-Fc融合蛋白免疫增强效果的研究 | 第39-41页 |
2.5.1 免疫原制备 | 第39页 |
2.5.2 动物试验 | 第39-41页 |
2.5.2.1 血清抗体效价检测 | 第40页 |
2.5.2.2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检测 | 第40页 |
2.5.2.3 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检测 | 第40页 |
2.5.2.4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 | 第40-41页 |
2.5.3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3.1 IBDVVP2-VP5-Fc毕赤酵母重组阳性转化子的构建 | 第41-44页 |
3.2 IBDVVP2-VP5-Fc融合蛋白诱导表达、鉴定及纯化 | 第44-46页 |
3.3 松花粉多糖对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增强效果的研究 | 第46-54页 |
3.3.1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46-47页 |
3.3.2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 第47-49页 |
3.3.3 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含量的变化 | 第49-51页 |
3.3.4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第51-52页 |
3.3.5 免疫保护实验 | 第52-53页 |
3.3.6 攻毒试验后法氏囊组织学观察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