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神经质的调节作用--以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6页
    1.1. 社交网络服务第10-13页
        1.1.1. 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第10-11页
        1.1.2. 社交网络服务的分类第11页
        1.1.3. 新浪微博的特点第11-13页
    1.2. 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动机第13-19页
        1.2.1. 动机的涵义第13页
        1.2.2. 动机的功能第13页
        1.2.3. 动机的分类第13-14页
        1.2.4. 社交网络服务的动机理论研究第14-16页
        1.2.5.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维度第16-19页
        1.2.6. 社交网络服务的持续使用意愿研究第19页
    1.3. 网络社交行为第19-23页
        1.3.1 网络社交行为的内涵第20-21页
        1.3.2. 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1.3.3. 网络社交行为的测量第22页
        1.3.4. 网络社交行为使用的后果第22-23页
    1.4. 神经质第23-26页
        1.4.1. 神经质的概念第23页
        1.4.2. 国外关于神经质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研究第23-24页
        1.4.3. 国内关于神经质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研究第24-26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6-30页
    2.1. 问题提出第26-27页
        2.1.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6页
        2.1.2. 本研究探讨的具体内容第26-27页
    2.2. 研究的假设与模型第27-28页
        2.2.1. 研究假设第27-28页
        2.2.2. 假设模型第28页
    2.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8-30页
        2.3.1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8页
        2.3.2. 本研究的意义第28-30页
3. 研究方法第30-36页
    3.1. 研究目的第30页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0-31页
    3.3. 研究工具的修订及检验第31-36页
        3.3.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的修订第31-33页
        3.3.2. 网络社交行为量表的修订第33-35页
        3.3.3. 神经质量表第35-36页
4. 研究结果第36-40页
    4.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差异分析第36页
        4.1.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性别比较第36页
        4.1.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学历比较第36页
        4.1.3.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学科比较第36页
    4.2. 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分析第36-37页
        4.2.1. 网络社交行为的性别比较第36-37页
        4.2.2. 网络社交行为的学历比较第37页
        4.2.3. 网络社交行为的学科比较第37页
    4.3. 神经质的差异分析第37页
    4.4.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社交行为和神经质的相关分析第37-38页
    4.5.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社交行为的预测作用第38页
        4.5.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对参与水平的回归分析第38页
        4.5.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对参与强度的回归分析第38页
    4.6. 神经质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社交行为间的调节效应检验第38-40页
5. 讨论第40-42页
    5.1. 被试的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社交行为、神经质的现状及差异比较第40页
    5.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社交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第40-41页
    5.3. 神经质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社交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第41-42页
6.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2-44页
    6.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第42页
    6.2. 研究展望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49页
附录第49-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拿大外国投资审查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道德推脱对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