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社交网络服务 | 第10-13页 |
1.1.1. 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2. 社交网络服务的分类 | 第11页 |
1.1.3. 新浪微博的特点 | 第11-13页 |
1.2. 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动机 | 第13-19页 |
1.2.1. 动机的涵义 | 第13页 |
1.2.2. 动机的功能 | 第13页 |
1.2.3. 动机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4. 社交网络服务的动机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2.5.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维度 | 第16-19页 |
1.2.6. 社交网络服务的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 第19页 |
1.3. 网络社交行为 | 第19-23页 |
1.3.1 网络社交行为的内涵 | 第20-21页 |
1.3.2. 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1.3.3. 网络社交行为的测量 | 第22页 |
1.3.4. 网络社交行为使用的后果 | 第22-23页 |
1.4. 神经质 | 第23-26页 |
1.4.1. 神经质的概念 | 第23页 |
1.4.2. 国外关于神经质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3. 国内关于神经质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研究 | 第24-26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6-30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2.1.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2.1.2. 本研究探讨的具体内容 | 第26-27页 |
2.2. 研究的假设与模型 | 第27-28页 |
2.2.1.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2.2.2. 假设模型 | 第28页 |
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2.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页 |
2.3.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8-3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0-31页 |
3.3. 研究工具的修订及检验 | 第31-36页 |
3.3.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的修订 | 第31-33页 |
3.3.2. 网络社交行为量表的修订 | 第33-35页 |
3.3.3. 神经质量表 | 第35-3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6-40页 |
4.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差异分析 | 第36页 |
4.1.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性别比较 | 第36页 |
4.1.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学历比较 | 第36页 |
4.1.3.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学科比较 | 第36页 |
4.2. 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4.2.1. 网络社交行为的性别比较 | 第36-37页 |
4.2.2. 网络社交行为的学历比较 | 第37页 |
4.2.3. 网络社交行为的学科比较 | 第37页 |
4.3. 神经质的差异分析 | 第37页 |
4.4.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社交行为和神经质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4.5.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社交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38页 |
4.5.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对参与水平的回归分析 | 第38页 |
4.5.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对参与强度的回归分析 | 第38页 |
4.6. 神经质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社交行为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38-40页 |
5. 讨论 | 第40-42页 |
5.1. 被试的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社交行为、神经质的现状及差异比较 | 第40页 |
5.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社交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 | 第40-41页 |
5.3. 神经质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社交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 第41-42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6.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