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厘定 | 第12-23页 |
2.1 恐怖主义概念的演变 | 第12-14页 |
2.1.1 早期及近代恐怖主义 | 第12-13页 |
2.1.2 现代恐怖主义及新变化 | 第13-14页 |
2.2 恐怖主义不同定义的国际考察 | 第14-18页 |
2.2.1 国际组织及国际公约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2 不同国家的界定 | 第15-17页 |
2.2.3 国外智库的界定 | 第17-18页 |
2.3 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再界定 | 第18-23页 |
2.3.1 恐怖主义要素分析及特征 | 第18-20页 |
2.3.2 恐怖主义概念再定义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我国反恐刑事立法最新进展及评析 | 第23-28页 |
3.1 我国反恐刑事立法沿革 | 第23-25页 |
3.1.1 反恐刑事立法的酝酿与产生 | 第23-24页 |
3.1.2 反恐刑事立法的发展 | 第24页 |
3.1.3 反恐刑事立法的逐步成熟 | 第24-25页 |
3.2 《刑法修正案(九)》相关内容评述 | 第25-28页 |
3.2.1 引入恐怖主义专门概念 | 第25页 |
3.2.2 处罚的早期化与扩张化 | 第25-26页 |
3.2.3 刑罚设置的完善与优化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反恐刑法与《反恐怖主义法》衔接之探讨 | 第28-34页 |
4.1 反恐刑法与《反恐怖主义法》的关系 | 第28-29页 |
4.2 反恐刑法与《反恐怖主义法》的衔接 | 第29-34页 |
4.2.1 立法目的 | 第29-30页 |
4.2.2 调整范围 | 第30-31页 |
4.2.3 法律术语的界定 | 第31页 |
4.2.4 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 | 第31-33页 |
4.2.5 涉恐行为罪与非罪界限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反思 | 第34-41页 |
5.1 反恐刑事立法的反思与建议 | 第34-37页 |
5.1.1 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34-35页 |
5.1.2 完善刑罚设置的疏漏与不合理 | 第35-36页 |
5.1.3 改进体系结构及增加有关罪名 | 第36-37页 |
5.2 反恐刑法与《反恐怖主义法》衔接的反思与完善 | 第37-39页 |
5.2.1 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双轨制”认定内部衔接 | 第37-38页 |
5.2.2 反恐刑法与《反恐怖主义法》衔接注重国际合作 | 第38-39页 |
5.3 反恐刑事立法趋势的反思与展望 | 第39-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