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艾滋病相关病原学 | 第10-11页 |
1.2.1 艾滋病发病机制 | 第10页 |
1.2.2 艾滋病传播途径 | 第10页 |
1.2.3 艾滋病药物治疗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分析 | 第14-24页 |
2.1 模型的建立 | 第14-16页 |
2.2 模型的性质 | 第16-17页 |
2.2.1 正解性 | 第16-17页 |
2.2.2 正向不变集 | 第17页 |
2.3 模型的稳定性 | 第17-22页 |
2.3.1 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的计算 | 第17-19页 |
2.3.2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第19页 |
2.3.3 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第19-22页 |
2.4 数值模拟 | 第22-23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24-36页 |
3.1 LHS抽样和PRCC方法 | 第24-26页 |
3.1.1 LHS抽样方法 | 第24-25页 |
3.1.2 PRCC方法 | 第25-26页 |
3.2 基本再生数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3.3 参数对感染变量的时变敏感性分析 | 第28-33页 |
3.3.1 连续时间段内参数对感染变量的时变敏感性分析 | 第29-31页 |
3.3.2 单点时刻参数对感染变量的时变敏感性分析 | 第31-33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3-36页 |
第四章 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36-39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2 模型模拟结果 | 第36-38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