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土壤侵蚀监测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2.3 气候水文 | 第23-24页 |
2.4 土壤特征 | 第24-26页 |
2.5 植被特征 | 第26-27页 |
2.6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 | 第27-29页 |
第三章 WEPP模型原理 | 第29-38页 |
3.1 WEPP模型介绍 | 第29-35页 |
3.1.1 WEPP模型基本原理 | 第29-32页 |
3.1.2 WEPP模型结构和功能 | 第32-35页 |
3.2 GEOWEPP模型介绍 | 第35-38页 |
3.2.1 GeoWEPP模型原理 | 第35-36页 |
3.2.2 GeoWEPP模型结构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数据源与基础数据处理 | 第38-61页 |
4.1 数据源 | 第38-39页 |
4.2 土壤侵蚀监测数据处理 | 第39-44页 |
4.2.1 罗玉沟面蚀监测 | 第40-43页 |
4.2.2 罗玉沟沟壑密度提取 | 第43-44页 |
4.3 WEPP模型基础数据 | 第44-61页 |
4.3.1 气象数据库建立 | 第45-54页 |
4.3.2 地形数据库建立 | 第54页 |
4.3.3 土壤数据库建立 | 第54-56页 |
4.3.4 土地利用/植被(作物)管理数据库的建立 | 第56-61页 |
第五章 土壤侵蚀监测 | 第61-75页 |
5.1 罗玉沟面蚀监测与分析 | 第61-70页 |
5.1.1 流域土壤面蚀状况分析 | 第62-63页 |
5.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面蚀状况分析 | 第63-66页 |
5.1.3 不同坡度等级下的土壤面蚀状况分析 | 第66-68页 |
5.1.4 不同植被覆盖等级下的土壤面蚀状况分析 | 第68-70页 |
5.2 罗玉沟沟壑密度分析 | 第70-72页 |
5.3 罗玉沟侵蚀模数统计 | 第72-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罗玉沟不同尺度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拟及适用性评价 | 第75-83页 |
6.1 流域模型运行 | 第75-78页 |
6.2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分析 | 第78-81页 |
6.2.1 模型参数率定及评价指标 | 第78页 |
6.2.2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 | 第78-81页 |
6.3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七章 桥子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比研究 | 第83-124页 |
7.1 桥子东沟与桥子西沟流域侵蚀概况及总体变化趋势 | 第83-89页 |
7.1.1 桥子东沟与桥子西沟流域侵蚀总体情况 | 第84-86页 |
7.1.2 桥子东沟/西沟土壤侵蚀组成分析 | 第86-88页 |
7.1.3 桥子东沟/西沟流域土壤侵蚀总体变化趋势分析 | 第88-89页 |
7.2 桥子东沟/西沟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89-93页 |
7.2.1 桥子东沟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89-92页 |
7.2.2 桥子西沟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92-93页 |
7.3 桥子东沟/西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 第93-101页 |
7.3.1 桥子东沟流域土壤侵蚀等级动态变化转移情况 | 第93-97页 |
7.3.2 桥子西沟流域土壤侵蚀等级动态变化转移情况 | 第97-101页 |
7.4 桥子东沟/西沟流域土壤侵蚀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 | 第101-103页 |
7.5 桥子东/西沟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效果对比分析 | 第103-104页 |
7.6 桥子东/西沟流域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驱动分析 | 第104-122页 |
7.6.1 桥子东/西沟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动态分析 | 第104-111页 |
7.6.2 桥子东/西沟流域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驱动分析 | 第111-122页 |
7.7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八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8.2.1 不足 | 第125-126页 |
8.2.2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