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基于TRIGRS模型的降雨型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价--以秦州区教场坝沟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降雨型滑坡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的现状第13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论文的特色第15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7-26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7-18页
    2.2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第18-26页
        2.2.1 地形地貌第18-19页
        2.2.2 地质构造第19-20页
        2.2.3 地层岩性第20-22页
        2.2.4 气候特征第22-23页
        2.2.5 植被土壤第23-26页
第三章 研究区滑坡分布特征及规律第26-33页
    3.1 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第28-32页
        3.1.1 滑坡分布受断层影响,呈带状分布第28页
        3.1.2 滑坡主要分布在岩性较软的区域第28-29页
        3.1.3 滑坡分布以阳坡为主第29-31页
        3.1.4 人类活动第31-32页
    3.2 滑坡的几何特征第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第33-38页
    4.1 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理论第33页
    4.2 易发性评价方法第33-35页
        4.2.1 定性方法第34页
        4.2.2 定量方法第34-35页
        4.2.3 评价模型选择第35页
    4.3 评价单元选择第35-37页
        4.3.1 网格单元第36页
        4.3.2 边坡单元第36页
        4.3.3 地域单元第36-37页
        4.3.4 均一条件单元第37页
    4.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五章 TRIIGRS模型原理及参数的确定第38-52页
    5.1 TRIGRS模型原理介绍第38-42页
        5.1.1 入渗模型第38-40页
        5.1.2 斜坡稳定性模型第40-41页
        5.1.3 水文模型第41-42页
    5.2 TRIGRS模型应用区域的确定第42-43页
    5.3 TRIGRS模型参数的获取第43-51页
        5.3.1 模型控制参数的获取第43页
        5.3.2 研究区水流流向的获取第43-44页
        5.3.3 TRIGRS模型水土参数的获取第44-49页
        5.3.4 研究区降雨参数的获取第49-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六章 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第52-62页
    6.1 基于TRIGRS模型的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第52页
    6.2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及验证第52-55页
        6.2.1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第52-53页
        6.2.2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验证第53-55页
    6.3 TRIGRS模型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第55-61页
        6.3.1 稳定性随降雨强度变化分析第55-56页
        6.3.2 坡度与滑坡易发性关系分析第56-57页
        6.3.3 坡向与滑坡易发性关系分析第57页
        6.3.4 阴阳两坡滑坡发育差异原因分析第57-61页
    6.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7.1 主要结论第62-63页
    7.2 展望与不足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一、发表论文第69页
    二、参与课题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时序InSAR技术与地形特征的黄土高原潜在滑坡识别研究--以绥德县城为例
下一篇:基于CDEM的洒勒山高速远程滑坡过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