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1.1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 1.1.1 杂种优势的发展史 | 第12页 |
| 1.1.2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 | 第12-13页 |
| 1.1.3 杂种优势度量和双亲选择 | 第13-14页 |
|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与分类 | 第14-16页 |
| 1.3 雄性不育鉴别指标研究 | 第16-17页 |
| 1.4 细胞质雄性不育生物学研究 | 第17-21页 |
| 1.4.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 | 第17-18页 |
| 1.4.2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 | 第18-19页 |
| 1.4.3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定位 | 第19-20页 |
| 1.4.4 大豆细胞质恢复基因定位研究 | 第20-21页 |
| 1.5 基于选择性基因型的QTL定位 | 第21-22页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 2 大豆亲本间差异对F1产量影响的研究 | 第24-35页 |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 2.2 方法 | 第25-26页 |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5页 |
| 2.2.2 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2.2.3 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26页 |
| 2.2.4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 2.3.1 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26-28页 |
| 2.3.2 亲本间各性状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28页 |
| 2.3.3 杂种优势预测 | 第28-29页 |
| 2.3.4 亲本间地理来源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29-30页 |
| 2.3.5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30-33页 |
| 2.4 讨论 | 第33-35页 |
| 3 大豆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定位研究 | 第35-48页 |
| 3.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 3.2.1 花粉败育率判断 | 第35-36页 |
| 3.2.2 近等基因池的构建 | 第36页 |
| 3.2.3 DNA提取方法 | 第36页 |
| 3.2.4 SSR标记分析 | 第36页 |
| 3.2.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6-37页 |
| 3.2.6 扩增产物的银染方法 | 第37页 |
| 3.2.7 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 3.2.8 遗传距离的计算及数据统计 | 第38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 3.3.1 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8-39页 |
| 3.3.2 败育率与单株荚数的关系 | 第39-40页 |
| 3.3.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 | 第40-42页 |
| 3.3.4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42-45页 |
| 3.3.4.1 恢复基因SSR引物筛选 | 第42-43页 |
| 3.3.4.2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进一步定位 | 第43-44页 |
| 3.3.4.3 利用新开的发潜在标记进一步定位 | 第44-45页 |
| 3.4 讨论 | 第45-48页 |
| 3.4.1 关于表型性状的讨论 | 第45-46页 |
| 3.4.2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研究 | 第46页 |
| 3.4.3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标记研究 | 第46-48页 |
| 4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 4.1 大豆亲本差异对杂种F1产量影响的研究 | 第48页 |
| 4.2 ZD型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分析 | 第48页 |
| 4.3 ZD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定位研究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附录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