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田应用化学论文

纳米颗粒吸附法微通道减阻机理研究及LBM模拟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目录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6页
        1.2.1 微流动模拟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LBM 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LBM 方法中的多相流模型第20页
        1.2.4 Shan-Chen 模型在微流动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第20-26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26-29页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本文的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的作用机理第29-43页
    2.1 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的机理描述与实验研究第29-39页
        2.1.1 岩心薄片吸附实验第30-33页
        2.1.2 岩心流动实验第33-36页
        2.1.3 疏水纳米颗粒在微孔道中的吸附机制第36-39页
    2.2 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观接触角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9-42页
        2.2.1 研究方法第39页
        2.2.2 纳米颗粒浓度对岩心切片表观接触角的影响第39-40页
        2.2.3 吸附时间对岩心切片表观接触角的影响第40-41页
        2.2.4 温度对岩心切片表观接触角的影响第41页
        2.2.5 pH 值环境对岩心切片表观接触角的影响第41-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格子 Boltzmann 方法原理及实现第43-65页
    3.1 格子 Boltzmann 方法第43-54页
        3.1.1 格子 Boltzmann 方法的发展第43-45页
        3.1.2 Boltzmann 方程及 H 定理第45-46页
        3.1.3 BGK 近似第46-47页
        3.1.4 格子 Boltzmann 方程第47-48页
        3.1.5 格子 Boltzmann 方法与宏观流体力学的关系第48-51页
        3.1.6 格子 Boltzmann 方法中的作用力第51-52页
        3.1.7 计算流场与实际流场的相似关系第52-54页
    3.2 边界条件的处理第54-58页
        3.2.1 周期循环格式第55页
        3.2.2 反弹格式第55-56页
        3.2.3 动力学格式第56-57页
        3.2.4 外推格式第57-58页
        3.2.5 滑移边界条件第58页
    3.3 计算流程第58-59页
    3.4 LBM 的 MPI 并行计算第59-61页
    3.5 本文用到的模型第61-63页
    3.6 程序验证第63-64页
    3.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特征与计算第65-81页
    4.1 平面静态接触角模拟第65-68页
    4.2 粗糙壁面的接触角模拟第68-73页
    4.3 接触角计算第73-79页
        4.3.1 纳米级层次接触角计算第74-78页
        4.3.2 微米级层次接触角计算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纳米颗粒吸附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特征的模拟第81-101页
    5.1 微通道模型第81-83页
    5.2 计算程序流程图第83页
    5.3 润湿性的影响第83-85页
    5.4 粗糙度对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特征的影响第85-93页
        5.4.1 光滑壁面与粗糙壁面管流特征的差异第86-87页
        5.4.2 颗粒间距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影响第87-88页
        5.4.3 颗粒宽度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影响第88-89页
        5.4.4 颗粒高度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影响第89-90页
        5.4.5 基底润湿性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影响第90-92页
        5.4.6 粗糙度影响微通道流体流动特征的内在机制分析第92-93页
    5.5 接触角控制滑移模型第93-100页
        5.5.1 接触角控制滑移模型的确定第94-98页
        5.5.2 纳米颗粒吸附壁面减阻效果发生的条件第98-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基于孔隙尺度的多孔介质流动模拟第101-111页
    6.1 多孔介质模型第101-102页
    6.2 二维多孔介质内微流动的格子 Boltzmann 方法模拟第102-107页
        6.2.1 润湿性对二维多孔介质内微流动特性的影响第103-105页
        6.2.2 纳米颗粒吸附前后流动特性分析第105-107页
    6.3 三维多孔介质流动模拟第107-110页
        6.3.1 驱替过程模拟第108-109页
        6.3.2 壁面润湿性改变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第109-110页
    6.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7.1 结论第111-112页
    7.2 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4-1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掺杂的LED荧光粉与钡卤磷灰石发光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机理研究--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