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进气道局部加热及喷油控制策略对发动机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符号说明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7页
    1.1 引言第19-21页
    1.2 汽油机主要污染物排放第21页
    1.3 汽油机冷机起动过程与问题第21-24页
        1.3.1 汽油机冷机起动过程第21-22页
        1.3.2 冷机起动过程的主要问题第22-23页
        1.3.3 冷机起动碳氢排放第23-24页
    1.4 汽油机冷机起动阶段碳氢排放形成的机理第24-28页
        1.4.1 失火第24-25页
        1.4.2 不完全燃烧第25页
        1.4.3 燃油湿壁效应第25-26页
        1.4.4 混合气加浓第26页
        1.4.5 冷机起动碳氢生成的其他机理第26-28页
    1.5 减少冷机起动碳氢排放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第28-35页
        1.5.1 通过后处理降低碳氢排放第28-31页
        1.5.2 改善燃烧减少碳氢生成第31-35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进气道局部加热的设计与测试第37-53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改善燃油蒸发环境的主要方法第37-39页
        2.2.1 发动机整机加热第37-38页
        2.2.2 进气预热第38页
        2.2.3 喷油器加热第38-39页
    2.3 冷机起动附壁油膜第39-42页
        2.3.1 气道喷射汽油机形成附壁油膜的原理第39-41页
        2.3.2 附壁油膜对起动过程的影响第41-42页
    2.4 壁面温度对附壁油膜的影响第42-47页
        2.4.1 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油膜厚度第42-45页
        2.4.2 壁面温度对附壁油膜的影响第45-47页
    2.5 进气道局部加热改善混合气形成第47-51页
        2.5.1 电热膜式进气道局部加热系统第47-50页
        2.5.2 电热膜式局部加热系统的加热特性第50-51页
    2.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发动机起动实验台架搭建第53-73页
    3.1 发动机起动实验台架搭建第53-57页
        3.1.1 实验台架构成第53-55页
        3.1.2 倒拖用伺服电机的控制第55-56页
        3.1.3 冷却水控制系统第56-57页
    3.2 起动控制系统第57-64页
        3.2.2 凸轮轴信号第59-60页
        3.2.3 传感器模拟信号第60-61页
        3.2.4 电子节气门控制第61-62页
        3.2.5 喷油点火控制第62-63页
        3.2.6 控制策略与软件第63-64页
    3.3 上位机监控程序第64-65页
    3.4 缸内混合气碳氢浓度与排气碳氢浓度的测量第65-69页
        3.4.2 缸内混合气碳氢平均浓度的计算第67-68页
        3.4.3 排气碳氢平均浓度的计算第68-69页
    3.5 数据采集系统第69-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局部加热对冷机起动混合气和排放的影响第73-87页
    4.1 引言第73页
    4.2 进气道局部加热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73-79页
        4.2.1 实验步骤第73-74页
        4.2.2 局部加热对缸内混合气浓度的影响第74-76页
        4.2.3 局部加热对首循环燃油传输率的影响第76-78页
        4.2.4 局部加热对开阀喷射的影响第78-79页
    4.3 进气道局部加热对混合气燃烧的影响第79-84页
        4.3.1 局部加热对平均指示有效压力的影响第79-80页
        4.3.2 局部加热对燃烧放热率的影响第80-82页
        4.3.3 运用局部加热后点火提前角的优化第82-84页
    4.4 进气道局部加热对碳氢排放的影响第84-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基于气缸初始位置的独立喷油策略第87-114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倒拖起动首循环喷油策略的研究第87-91页
        5.2.1 发动机倒拖起动首循环一般喷油策略的特点第87-90页
        5.2.2 倒拖阶段首循环喷油的优化方法第90-91页
    5.3 发动机倒拖起动时的初始位置第91-94页
        5.3.1 发动机倒拖起动时初始位置的特点第91-92页
        5.3.2 获取发动机初始位置的方法第92-94页
    5.4 从不同初始位置起动气缸的特性第94-97页
        5.4.1 气缸的四种典型初始位置第94页
        5.4.2 不同初始位置气缸在首个进气冲程中进气压力的区别第94-96页
        5.4.3 不同初始位置气缸进气冲程中活塞运动速度第96-97页
    5.5 冷机状态下气缸初始位置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97-107页
        5.5.1 喷油延迟角和喷油脉宽第97-99页
        5.5.2 不同初始位置下喷油延迟角度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99-102页
        5.5.3 不同初始位置下喷油脉宽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102-104页
        5.5.4 不同初始位置下混合气燃烧后碳氢排放特点第104-106页
        5.5.5 冷机起动时基于气缸初始位置的独立喷油策略第106-107页
    5.6 热机状态下气缸初始位置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107-112页
        5.6.1 冷机和热机情况下不同气缸初始位置混合气形成的比较第107-109页
        5.6.2 热机情况下改变喷油脉宽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109-110页
        5.6.3 热机情况下混合气燃烧后的碳氢排放第110-112页
        5.6.4 热机起动时基于气缸初始位置的独立喷油策略第112页
    5.7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章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发动机热机起动的影响第114-127页
    6.1 引言第114页
    6.2 基于各缸初始位置的热机快速起动策略第114-117页
    6.3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起动时间的影响第117-118页
    6.4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倒拖起动首循环的影响第118-123页
        6.4.1 倒拖起动喷油策略对首循环IMEP的影响第118-120页
        6.4.2 气缸初始位置对首循环IMEP的影响第120-121页
        6.4.3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首循环碳氢排放的影响第121-123页
    6.5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倒拖起动后续循环的影响第123-126页
        6.5.1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后续循环IMEP的影响第123-124页
        6.5.2 各缸独立喷油策略对后续循环碳氢排放的影响第124-126页
    6.6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127-130页
    7.1 全文总结第127-128页
    7.2 研究展望第128-129页
    7.3 创新点说明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气超空泡流动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遥感数据处理任务综合调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