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的诠释与界定 | 第10-11页 |
1.2.1 微气候因素 | 第10页 |
1.2.2 高层住区开放空间 | 第10页 |
1.2.3 灰色关联度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开放空间布局与微气候的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1.3.2 高层建筑与住区的微气候研究 | 第12-13页 |
1.3.3 灰色关联度方法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页 |
1.4 研究范围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寒地高层住区微气候及关联度基础研究 | 第16-26页 |
2.1 寒地高层住区微气候特性 | 第16-19页 |
2.1.1 风环境特性 | 第16-18页 |
2.1.2 日照环境特性 | 第18页 |
2.1.3 温湿度环境特性 | 第18-19页 |
2.2 开放空间建筑布局对微气候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1 行列式布局对微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20页 |
2.2.2 斜列式布局对微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20页 |
2.2.3 山墙错落式布局对微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4 周边式布局对微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2.2.5 点式布局对微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2.3 灰色关联度的引入与应用方法 | 第21-25页 |
2.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22-23页 |
2.3.2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应用方法 | 第23-25页 |
2.3.3 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参考序列建立的重要性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哈尔滨高层住区开放空间现状研究 | 第26-50页 |
3.1 气候环境与高层住区建设基本现状 | 第26-28页 |
3.1.1 哈尔滨市气候环境基本现状及气候特征 | 第26-27页 |
3.1.2 哈尔滨市高层住区建设与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 建筑布局模式总结与调研样本选取 | 第28-33页 |
3.2.1 开放空间建筑布局模式总结与归类 | 第28-30页 |
3.2.2 开放空间调研样本的选取 | 第30-33页 |
3.3 实地微气候观测与调研 | 第33-39页 |
3.3.1 实地观测与调研的时间选择 | 第33-34页 |
3.3.2 观测点选择与数据采集 | 第34-39页 |
3.3.3 微气候环境满意度调研 | 第39页 |
3.4 调研数据处理分析与参考序列建立 | 第39-49页 |
3.4.1 微气候环境满意度对应分析 | 第39-42页 |
3.4.2 观测数据的满意度加权 | 第42-48页 |
3.4.3 建立微气候因素参考序列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哈尔滨高层住区微气候关联度研究 | 第50-69页 |
4.1 微气候模拟与比较序列的建立 | 第50-56页 |
4.1.1 不同建筑布局的微气候模拟 | 第50-53页 |
4.1.2 提取微气候因素模拟数据 | 第53-55页 |
4.1.3 建立各建筑布局模式的微气候因素比较序列 | 第55-56页 |
4.2 各类布局模式的微气候关联度计算 | 第56-62页 |
4.2.1 建立微气候因素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对照 | 第56-58页 |
4.2.2 计算各布局形式与微气候因素的关联系数与关联度 | 第58-62页 |
4.3 关联度结果分析与布局模式的探讨 | 第62-65页 |
4.3.1 关联度结果比对 | 第62页 |
4.3.2 各布局模式微气候关联度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62-65页 |
4.3.3 适宜布局模式的探讨分析 | 第65页 |
4.4 布局模式的微气候设计策略 | 第65-68页 |
4.4.1 建筑布局模式的微气候主导设计策略 | 第65-67页 |
4.4.2 其它户外环境的微气候辅助设计策略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