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概念及范围界定第11-12页
        1.2.1 概念界定第12页
        1.2.2 范围与内容界定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第13页
        1.3.2 研究目的第13页
        1.3.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第14-16页
2 城乡一体化规划相关理论及其研究动态第16-24页
    2.1 相关理论第16-20页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第16-17页
        2.1.2 共生理论第17-18页
        2.1.3 产业扩散与空间增长的阶段性理论第18页
        2.1.4 城乡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第18-20页
    2.2 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第20-21页
    2.3 研究动态第21-23页
        2.3.1 国外城乡空间发展研究动态第21页
        2.3.2 国内城乡空间发展研究动态第21页
        2.3.3 城市规划技术研究动态第21-23页
    2.4 研究述评第23-24页
3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第24-38页
    3.1 城乡空间构成要素与类型第24-28页
        3.1.1 城乡空间的资源第24-25页
        3.1.2 城乡空间的结构第25-26页
        3.1.3 城乡空间的构成类型第26-28页
    3.2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内容解析第28-30页
        3.2.1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原则第28页
        3.2.2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要领第28-29页
        3.2.3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模式第29-30页
    3.3 城乡空间的复合生态空间特征分析第30-33页
        3.3.1 复合生态空间概念及其主要属性第30-31页
        3.3.2 城乡复合生态空间系统结构与功能第31-32页
        3.3.3 城乡复合生态空间系统演化机制第32-33页
    3.4 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策略第33-36页
        3.4.1 城乡复合生态空间识别与重构第33-34页
        3.4.2 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布局第34-35页
        3.4.3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策略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4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方法与技术整体框架第38-43页
    4.1 城乡规划传统方法与技术问题分析第38-40页
    4.2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现代系统工程总框架第40-41页
    4.3 城乡规划现代系统工程应用的要点第41-43页
5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第43-49页
    5.1 应用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的必要性第43-44页
    5.2 综合集成内容分析第44-46页
    5.3 系统分析与研讨方法第46页
    5.4 综合集成研讨形式第46-49页
6 3S技术支撑下的地理设计技术应用第49-63页
    6.1 地理设计概念界定与技术基础第49-57页
        6.1.1 地理设计概念第49-50页
        6.1.2 地理设计技术应用平台第50页
        6.1.3 地理设计技术应用工具第50-57页
    6.2 地理设计模型构建第57-63页
        6.2.1 模型构建内容第57-58页
        6.2.2 模型构建步骤第58-60页
        6.2.3 地理设计模型应用第60-62页
        6.2.4 地理设计数学模型第62-63页
7 实例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规划第63-82页
    7.1 绿心地区空间发展现状第63-65页
        7.1.1 绿心地区现状概况第63页
        7.1.2 空间特征与存在问题第63-65页
    7.2 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与目标第65-67页
        7.2.1 总体规划构思第65-66页
        7.2.2 空间发展战略第66-67页
        7.2.3 空间发展目标第67页
    7.3 绿心地区空间发展规划策略第67-80页
        7.3.1 空间数据组成及来源第67-69页
        7.3.2 实施生态整合,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第69-73页
        7.3.3 实施空间整合,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模式第73-75页
        7.3.4 实施产业整合,构建高端低碳产业体系第75-76页
        7.3.5 实施资源整合,构建绿心统筹发展的支撑体系第76-77页
        7.3.6 实施机制整合,建立绿心统筹发展的调控机制第77-80页
    7.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8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8.1 研究结论第82-83页
    8.2 研究的创新点第83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附图第88-102页
    附图1 湖南省十二五主体功能区划图第88-89页
    附图2 嘉禾县城乡生态功能区划第89-90页
    附图3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第90-91页
    附图4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第91-92页
    附图5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空间识别第92-93页
    附图6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第93-94页
    附图7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第94-95页
    附图8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空间重构第95-96页
    附图9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第96-97页
    附图10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空间结构第97-98页
    附图11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城乡聚落规划第98-99页
    附图12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第99-100页
    附图13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交通系统规划第100-101页
    附图14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101-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低碳公共建筑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中医穴位原理的城市活力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