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胜任力内涵 | 第13-17页 |
1.2.1 胜任力的内涵 | 第13-14页 |
1.2.2 不同角度的胜任力内涵 | 第14-15页 |
1.2.3 胜任力模型的涵义 | 第15页 |
1.2.4 胜任力模型类型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国外对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对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国有银行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影响 | 第23-28页 |
2.1 国有银行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国有银行的涵义 | 第23页 |
2.1.2 基层管理人员 | 第23-24页 |
2.1.3 基层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 第24页 |
2.2 国有银行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公共管理属性 | 第24-25页 |
2.3 国有银行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构想 | 第25-28页 |
2.3.1 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3.2 研究对象以及抽样方法 | 第26-27页 |
2.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国有银行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28-39页 |
3.1 胜任力研究与开发 | 第28-38页 |
3.1.1 模型预研究 | 第28-29页 |
3.1.2 选择基层管理正式受访者 | 第29页 |
3.1.3 对抽样的基层管理人员行为事件访谈 | 第29-34页 |
3.1.4 收集数据、信息归类与编码 | 第34-36页 |
3.1.5 提炼与描述工作所需的素质特征 | 第36-37页 |
3.1.6 胜任力素质分析 | 第37-38页 |
3.2 胜任力模型评估与确认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国有银行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第39-43页 |
4.1 胜任力模型在招聘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4.2 胜任力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 | 第40页 |
4.3 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4.3.1 胜任力在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具体运用 | 第40-41页 |
4.3.2 胜任力考核结果 | 第41-42页 |
4.4 胜任力模型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43-44页 |
5.3 后续研究关注点 | 第44-46页 |
5.3.1 胜任力模型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44页 |
5.3.2 胜任力模型要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 | 第44页 |
5.3.3 胜任力模型要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 | 第44-45页 |
5.3.4 胜任力模型要与职位性质的要求相一致 | 第45页 |
5.3.5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要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吻合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49-51页 |
附录二 编码示例 | 第5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