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9页 |
1.1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1.1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1.2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 影响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因素 | 第23-28页 |
1.2.1 有机铁产品的质量 | 第23-24页 |
1.2.2 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1.2.3 饲粮组成 | 第26-27页 |
1.2.4 标准参照物 | 第27页 |
1.2.5 添加水平 | 第27-28页 |
1.3 铁吸收和代谢 | 第28-32页 |
1.3.1 铁吸收部位 | 第28页 |
1.3.2 铁吸收方式 | 第28页 |
1.3.3 小肠铁吸收 | 第28-29页 |
1.3.4 机体铁利用 | 第29-31页 |
1.3.5 机体铁循环 | 第31页 |
1.3.6 机体铁贮存 | 第31页 |
1.3.7 机体铁排泄 | 第31-32页 |
1.4 研究铁吸收的方法 | 第32-35页 |
1.4.1 体外法 | 第32-33页 |
1.4.2 体内法 | 第33-35页 |
1.4.3 同位素示踪技术 | 第35页 |
1.5 有机微量元素吸收机制的假说 | 第35-37页 |
1.5.1 完整吸收假说 | 第35-36页 |
1.5.2 竞争吸收假说 | 第36-37页 |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试验一) | 第39-47页 |
2.1 前言 | 第3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2.2.1 有机铁源样品的采集 | 第39页 |
2.2.2 样品分析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2.3.1 有机铁中的铁及氨基酸组成 | 第40-41页 |
2.3.2 有机铁在去离子水、pH2.0、0.2M HCL-KCL与pH5.0、0.1M KH_2PO_4-K_2HPO_4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 第41-45页 |
2.3.3 有机铁源产品的络(螯)合强度 | 第45页 |
2.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研究(试验二) | 第47-66页 |
3.1 前言 | 第47-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3.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8页 |
3.2.2 动物与饲粮 | 第48-50页 |
3.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50页 |
3.2.4 样品分析 | 第50-51页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3.3.1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52页 |
3.3.2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3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4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CAT酶活的影响 | 第54页 |
3.3.5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SDH酶活的影响 | 第54页 |
3.3.6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CAT mRNA水平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7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SDH mRNA水平的影响 | 第55页 |
3.3.8 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对生物学利用率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66页 |
第四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及其分子机制(试验三) | 第66-79页 |
4.1 前言 | 第66-6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4.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67页 |
4.2.2 动物与饲粮 | 第67-70页 |
4.2.3 肠灌注液的制备 | 第70页 |
4.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方法 | 第70页 |
4.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70页 |
4.2.6 样品分析 | 第70-72页 |
4.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4.3.1 无机铁在肉仔鸡各结扎小肠段中不同灌注时间点的吸收率变化(试验 1) | 第72-73页 |
4.3.2 无机铁在肉仔鸡各结扎小肠段中的吸收动力学模式(试验 2) | 第73-77页 |
4.3.3 不同灌注液铁水平对肉仔鸡结扎小肠各段中DMT1和FPN1 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 2) | 第77-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试验四) | 第79-86页 |
5.1 前言 | 第7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79页 |
5.2.2 动物与饲粮 | 第79-81页 |
5.2.3 肠灌注液的制备 | 第81页 |
5.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方法 | 第81页 |
5.2.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81页 |
5.2.6 样品分析 | 第81页 |
5.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3页 |
5.4 小结 | 第83-86页 |
第六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试验五) | 第86-94页 |
6.1 前言 | 第8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6.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86页 |
6.2.2 动物与饲粮 | 第86页 |
6.2.3 肠段灌注液的制备 | 第86-87页 |
6.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程序 | 第87页 |
6.2.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87页 |
6.2.6 样品分析 | 第87页 |
6.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3页 |
6.3.1 不同铁源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中的铁吸收动力学模式 | 第87-91页 |
6.3.2 不同形态铁对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DMT1和FPN1 mRNA及其翻译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91-93页 |
6.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4-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4页 |
7.2 创新点 | 第94-95页 |
7.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