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1.2.1 矿业和矿业上市公司 | 第10-11页 |
1.2.2 业绩评价 | 第11-12页 |
1.2.3 综合评价 | 第12页 |
1.2.4 业绩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内容 | 第14-16页 |
2 业绩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6-29页 |
2.1 业绩评价历史及演变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2.3 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2.3 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4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2.5 论文采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3 我国矿业现状及矿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研究 | 第29-41页 |
3.1 我国矿业的现状 | 第30-36页 |
3.1.1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现状 | 第30-34页 |
3.1.2 我国矿产资源需求现状 | 第34页 |
3.1.3 我国矿业企业由快速发展到面临业绩下滑压力 | 第34-36页 |
3.2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41页 |
3.2.1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现状 | 第36页 |
3.2.2 影响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因素 | 第36-41页 |
4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8页 |
4.1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1-42页 |
4.2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42-44页 |
4.3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 第44-46页 |
4.4 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解释 | 第46-47页 |
4.5 综合评价指标的属性及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5 矿业企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48-55页 |
5.1 数据的初始处理 | 第48页 |
5.2 传统TOPSIS法的原理与步骤 | 第48-50页 |
5.3 赋权方法对传统TOPSIS法的优化 | 第50-55页 |
5.3.1 熵权法 | 第50-52页 |
5.3.2 离散系数法 | 第52页 |
5.3.3 离散系数CRITIC法 | 第52-54页 |
5.3.4 差异系数CRITIC法 | 第54-55页 |
6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5-87页 |
6.1 样本公司选择 | 第55-57页 |
6.2 数据的初始处理 | 第57-71页 |
6.3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第71页 |
6.4 计算指标权重 | 第71-72页 |
6.5 计算与理想解的距离和贴近度 | 第72-76页 |
6.6 对4种赋权方法贴近度和排序结果的比较 | 第76-80页 |
6.7 综合评价与公司绩效分类分析 | 第80-87页 |
7 矿业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其业绩改进建议 | 第87-90页 |
7.1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87-88页 |
7.2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措施的建议 | 第88-90页 |
8 研究结论 | 第90-93页 |
8.1 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8.2 创新点 | 第91-92页 |
8.3 局限性及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