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凝集素SPA和Ficolin | 第18-23页 |
1.1.1 凝集素概述 | 第18页 |
1.1.2 胶原样凝集素SPA | 第18-19页 |
1.1.3 胶原样凝集素Ficolin | 第19-21页 |
1.1.4 凝集素CRD的功能 | 第21-23页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第23-29页 |
1.2.1 PRRSV概况 | 第23-24页 |
1.2.2 PRRSV受体与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 第24-26页 |
1.2.3. PRRSV糖蛋白概况 | 第26-27页 |
1.2.4 抗PRRSV的潜在药物研究 | 第27-29页 |
1.3 GEM表面展示体系 | 第29-34页 |
1.3.1 微生物细胞表面展示体系 | 第29-32页 |
1.3.2 乳酸乳球菌表面展示体系 | 第32页 |
1.3.3 GEM(Gram-positive enhancer matrix)颗粒表面展示体系 | 第32-34页 |
1.4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34-37页 |
1.4.1 概况 | 第34-35页 |
1.4.2 杆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35页 |
1.4.3 昆虫细胞 | 第35页 |
1.4.4 Bac-to-Bac系统 | 第35-3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昆虫细胞中表达凝集素猪SPA和Ficolin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第40-66页 |
2.1 前言 | 第40页 |
2.2 材料 | 第40-46页 |
2.2.1 菌株及基因 | 第40页 |
2.2.2 细胞与培养基 | 第40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2.2.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制备 | 第41-45页 |
2.2.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2.3 方法 | 第46-56页 |
2.3.1 目的基因的制备及鉴定 | 第46-48页 |
2.3.2 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 | 第48-50页 |
2.3.3 pFast-SPA和pFast-Ficolin重组质粒的制备 | 第50-51页 |
2.3.4 pFast-Ficolin和pFast-SPA重组质粒与DH10BacTM感受态细胞的转座反应 | 第51-53页 |
2.3.5 rBacmid-Ficolin、rBacmid-SPA、rBacmid-pFast和野生型Bacmid转染sf9细胞 | 第53-5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2.4.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56-58页 |
2.4.2 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及双酶切鉴定 | 第58-59页 |
2.4.3 重组Bamid的筛选及PCR鉴定 | 第59-61页 |
2.4.4 重组Bacmid DNA转染sf9细胞 | 第61-62页 |
2.5 讨论 | 第62-64页 |
2.5.1 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62页 |
2.5.2 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 | 第62-63页 |
2.5.3 重组Bacmid的制备 | 第63页 |
2.5.4 昆虫细胞sf9的培养及转染 | 第63-64页 |
2.6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猪SPA和Ficolin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猪SPA抗PRRSV活性研究 | 第66-90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材料 | 第66-70页 |
3.2.1 病毒、细胞与培养基 | 第66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3.2.3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67-70页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页 |
3.3 方法 | 第70-78页 |
3.3.1 重组蛋白在sf9细胞中的表达及检测 | 第70-72页 |
3.3.2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72-73页 |
3.3.3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73页 |
3.3.4 重组蛋白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73-74页 |
3.3.5 病毒蚀斑实验检测重组蛋白的抗PRRSV活性 | 第74-75页 |
3.3.6 荧光定量PCR检测重组蛋白的抗PRRSV活性 | 第75-77页 |
3.3.7 重组蛋白对PRRSV吸附与入侵的影响 | 第77-78页 |
3.3.8 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 第78页 |
3.3.9 数据分析 | 第7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78-86页 |
3.4.1 重组蛋白在sf9细胞中的表达、纯化及检测 | 第78-81页 |
3.4.2 重组猪SPA的抗病毒活性评价及抗病毒机理初探 | 第81-86页 |
3.5 讨论 | 第86-89页 |
3.5.1 重组蛋白的制备 | 第86页 |
3.5.2 RpSPA的细胞毒性作用 | 第86页 |
3.5.3 RpSPA的抗病毒活性 | 第86-88页 |
3.5.4 猪SPA的抗病毒作用机制 | 第88-89页 |
3.6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PRRSV-GEM纯化体系的建立 | 第90-110页 |
4.1 前言 | 第90页 |
4.2 材料 | 第90-93页 |
4.2.1 菌株及基因 | 第90页 |
4.2.2 病毒、细胞与培养基 | 第90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90-92页 |
4.2.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制备 | 第92-93页 |
4.2.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3页 |
4.3 方法 | 第93-97页 |
4.3.1 GEM颗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93页 |
4.3.2 目的基因的制备及鉴定 | 第93-94页 |
4.3.3 PCR产物(锚钩PA)克隆至T载体 | 第94-95页 |
4.3.4 pFastBac重组质粒的制备 | 第95页 |
4.3.5 pFastBac重组质粒与DH10BacTM感受态细胞的转座反应 | 第95-96页 |
4.3.6 重组Bacmid转染sf9细胞 | 第96页 |
4.3.7 重组蛋白在sf9细胞中的表达及检测 | 第96页 |
4.3.8 GEM颗粒与PA-Ficolin/SPA结合与鉴定 | 第96-97页 |
4.3.9 GEM-PA-SPA/Ficolin与PRRSV结合与鉴定 | 第9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5页 |
4.4.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97-99页 |
4.4.2 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及双酶切鉴定 | 第99-100页 |
4.4.3 重组Bamid的筛选及PCR鉴定 | 第100-101页 |
4.4.4 重组Bacmid DNA转染sf9细胞及重组杆状病毒的收获及PCR鉴定 | 第101-102页 |
4.4.5 GEM颗粒的制备及鉴定 | 第102页 |
4.4.6 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PA-Ficolin/SPA的表达及可溶性 | 第102-103页 |
4.4.7 GEM颗粒与PA-Ficolin/SPA结合与鉴定 | 第103-104页 |
4.4.8 GEM-PA-SPA/Ficolin与PRRSV结合与鉴定 | 第104-105页 |
4.5 讨论 | 第105-108页 |
4.5.1 PRRSV防控措施 | 第105页 |
4.5.2 PRRSV纯化技术 | 第105页 |
4.5.3 GEM体系纯化PRRSV | 第105-106页 |
4.5.4 GEM体系的构建 | 第106-107页 |
4.5.5 利用GEM体系纯化的PRRSV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107-108页 |
4.6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110-112页 |
创新点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个人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