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作物重要经济性状 | 第13页 |
1.1 量性状 | 第13页 |
1.2 数量性状 | 第13页 |
2 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2.1 遗传图谱的构建要素 | 第14-17页 |
2.1.1 亲本 | 第14页 |
2.1.2 作图群体 | 第14-15页 |
2.1.3 分子标记 | 第15-17页 |
2.2 大豆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2.1 经典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7页 |
2.2.2 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 数量性状基因座连锁分析方法与软件包 | 第19-23页 |
3.1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0页 |
3.2 区间作图法 | 第20-21页 |
3.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1-22页 |
3.4 QTL作图的常用软件 | 第22-23页 |
4 种子大小与形状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4.1 作物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生物学基础 | 第23-24页 |
4.2 拟南芥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4.3 大豆种子大小与形状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5 大豆种子大小与形状性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9-5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1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30页 |
2 大豆叶片DNA提取 | 第30页 |
3 SNP标记的获得和分析 | 第30-31页 |
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1页 |
4 大豆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考察 | 第31-32页 |
5 QTL定位方法 | 第32页 |
6 QTL的命名方法 | 第32页 |
7 候选基因的挖掘 | 第32-33页 |
8 候选基因与拟南芥种子大小基因同源鉴定 | 第33页 |
9 候选基因的表达鉴定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4-38页 |
1.1 SLAF多态性分析 | 第34页 |
1.2 多态性SLAF标签编码 | 第34-35页 |
1.3 上图标签筛选 | 第35页 |
1.4 连锁分析 | 第35-37页 |
1.5 偏分离标记的分析 | 第37页 |
1.6 连锁关系评估 | 第37-38页 |
1.7 遗传图谱和基因组的共线性 | 第38页 |
2 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表型分析 | 第38-39页 |
2.1 亲本和家系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表型特征 | 第38-39页 |
2.2 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之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 第39页 |
3 QTL定位分析 | 第39-44页 |
3.1 加性QTL检测 | 第39-43页 |
3.2 加性QTL与环境互作检测 | 第43页 |
3.3 上位性QTL及其与环境互作检测 | 第43-44页 |
4 候选基因预测 | 第44-46页 |
4.1 大豆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候选基因挖掘 | 第44页 |
4.2 与拟南芥种子大小基因的同源鉴定 | 第44页 |
4.3 利用大豆表达谱分析确定候选基因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6-52页 |
1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6页 |
2 QTL定位的可靠性 | 第46-47页 |
3 环境互作对QTL定位的影响 | 第47-48页 |
4 上位性和上位性×环境互作对QTL定位的影响 | 第48页 |
5 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四类QTL的重要性比较 | 第48-49页 |
6 性状间相关性与QTL成簇分布 | 第49页 |
7 候选基因调控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途径浅析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第52-54页 |
1 全文结论 | 第52页 |
2 创新点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表 | 第6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