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7-9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9页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9-10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0-11页
第2章 油藏概况及宏观剩余油特征第11-23页
    2.1 油藏地质特征第11-15页
        2.1.1 工区位置及目标层第11页
        2.1.2 构造特征第11-12页
        2.1.3 地层和沉积特征第12-14页
        2.1.4 储层特征第14-15页
    2.2 油藏开发历程及现状第15-16页
    2.3 宏观剩余油特征第16-23页
        2.3.1 水淹特征及水淹模式第16-20页
        2.3.2 宏观剩余油的控制因素第20-21页
        2.3.3 宏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第21-23页
第3章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水淹特征变化第23-49页
    3.1 储层微观特征第23-30页
        3.1.1 岩石学特征第23-26页
        3.1.2 孔喉特征第26-28页
        3.1.3 渗流特征第28-30页
    3.2 微观孔喉结构的划分及级次性第30-42页
        3.2.1 定量表征参数第30-34页
        3.2.2 孔隙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第34-39页
        3.2.3 微观孔喉结构的级次性第39-42页
    3.3 水淹前后微观储层变化规律分析第42-49页
        3.3.1 变化规律第42-44页
        3.3.2 变化机理第44-49页
第4章 岩心实验及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第49-64页
    4.1 岩心CT扫描及核磁共振研究方法及原理第49-51页
        4.1.1 CT扫描原理及实验流程第49-50页
        4.1.2 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流程第50-51页
    4.2 岩心CT扫描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1-57页
        4.2.1 CT扫描样品优选第51-52页
        4.2.2 储层微观剩余油特征第52-57页
    4.3 岩心核磁共振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7-61页
        4.3.1 核磁共振样品优选第57页
        4.3.2 储层微观剩余油特征第57-61页
    4.4 微观刻蚀模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1-64页
        4.4.1 微观刻蚀样品优选及制作第61-62页
        4.4.2 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2-64页
第5章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模式第64-88页
    5.1 水驱油过程分析第64-65页
    5.2 微观水驱油机理探讨第65-75页
        5.2.1 单一孔道力学分析第65-67页
        5.2.2 双孔道与串联孔道力学分析第67-69页
        5.2.3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第69-75页
    5.3 微观剩余油形成影响因素第75-76页
    5.4 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第76-83页
    5.5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第83-88页
第6章 结论及认识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港孔南地区冲积扇扇中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一篇:湖南保靖页岩气储层吸水能力及其对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