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立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 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1-22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网络协同制造及其机理研究 | 第23-33页 |
2.1 网络协同制造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26页 |
2.1.1 网络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协同制造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3 网络协同制造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4 网络协同制造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 网络协同制造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 网络协同制造的机理 | 第27-30页 |
2.3.1 网络作用机理 | 第27-29页 |
2.3.2 基于网络作用机理的网络协同制造机理 | 第29-30页 |
2.4 网络协同制造与协同制造的关系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相关基础研究 | 第33-55页 |
3.1 造船生产过程分析 | 第33-36页 |
3.1.1 造船模式变化历程 | 第33-34页 |
3.1.2 造船生产作业流程 | 第34-36页 |
3.2 造船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第36-40页 |
3.2.1 生产能力的概念 | 第36页 |
3.2.2 造船生产能力的概念 | 第36-38页 |
3.2.3 造船生产能力的内涵 | 第38-39页 |
3.2.4 造船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 | 第39-40页 |
3.3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0-50页 |
3.3.1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3.3.2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41-50页 |
3.4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现状 | 第50-54页 |
3.4.1 历年我国造船生产能力情况 | 第50-52页 |
3.4.2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我国造船生产能力形成机理研究 | 第55-65页 |
4.1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形成要素 | 第55-56页 |
4.2 我国造船生产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框架 | 第56-58页 |
4.3 传统制造视角下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 | 第58-59页 |
4.4 网络协同制造对造船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59-63页 |
4.4.1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的造船过程 | 第59-60页 |
4.4.2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造船资源的信息获取 | 第60-62页 |
4.4.3 网络协同制造对造船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我国造船生产能力提升效果研究——以分段的网络协同制造为例 | 第65-75页 |
5.1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分段制造过程分析 | 第65-67页 |
5.2 面向生产能力最大化的分段制造任务分配模型 | 第67-70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68-69页 |
5.2.2 模型求解算法 | 第69-70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70-73页 |
5.3.1 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的分段制造任务分配及生产能力计算结果 | 第71-72页 |
5.3.2 传统制造视角下的分段制造任务分配及生产能力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5.4 传统与网络协同制造视角下我国造船生产能力的对比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