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酸压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酸压工艺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常规酸压工艺 | 第8-9页 |
1.2.2 交联酸携砂酸压工艺 | 第9页 |
1.2.3 复合酸压工艺 | 第9页 |
1.2.4 多元转向酸压工艺 | 第9页 |
1.2.5 各工艺优缺点对比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2章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储层特征研究 | 第13-25页 |
2.1 孔、渗测定实验 | 第13-14页 |
2.2 孔隙微观特征 | 第14-16页 |
2.3 全岩分析实验 | 第16-18页 |
2.4 岩石力学参数分析 | 第18-19页 |
2.4.1 岩石抗拉强度 | 第18页 |
2.4.2 岩石三轴压缩实验 | 第18-19页 |
2.5 地应力特征分析 | 第19-22页 |
2.5.1 地层主应力测试 | 第19-21页 |
2.5.2 地层水平最小主应力垂向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2.6 马家沟组储层敏感性评价 | 第22-24页 |
2.6.1 应力敏感特征 | 第22-23页 |
2.6.2 水敏特征 | 第23页 |
2.6.3 碱敏特征 | 第23-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储层改造液体系评价优选 | 第25-43页 |
3.1 粘温性能测试 | 第25-33页 |
3.1.1 稠化酸体系 | 第25-31页 |
3.1.2 交联酸体系 | 第31-32页 |
3.1.3 转向酸体系 | 第32-33页 |
3.2 酸液体系破胶性能 | 第33-38页 |
3.2.1 稠化酸破胶实验 | 第34-37页 |
3.2.2 交联酸破胶实验 | 第37-38页 |
3.3 溶蚀实验 | 第38-39页 |
3.4 酸液消耗时间测定 | 第39-40页 |
3.5 残酸伤害实验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酸压工艺研究 | 第43-60页 |
4.1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 | 第43-46页 |
4.2 暂堵转向剂性能评价 | 第46-50页 |
4.2.1 聚合物颗粒暂堵剂(BZ178) | 第47-48页 |
4.2.2 聚合物颗粒暂堵剂(QZ417) | 第48-49页 |
4.2.3 粉末聚合物暂堵剂 | 第49页 |
4.2.4 水溶性树脂颗粒暂堵剂 | 第49-50页 |
4.3 裂缝垂向延伸规律研究 | 第50-52页 |
4.4 施工参数优化 | 第52-55页 |
4.5.1 缝高 25m | 第53-54页 |
4.5.2 缝高 15m | 第54-55页 |
4.5 井层评选研究 | 第55-57页 |
4.6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压裂工艺设计 | 第57-59页 |
4.6.1 可降解颗粒暂堵酸压工艺 | 第57-58页 |
4.6.2 转向酸暂堵酸压工艺 | 第58-59页 |
4.6.3 低伤害、深穿透酸压工艺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酸压工艺现场应用 | 第60-65页 |
5.1 井30井层评选 | 第60页 |
5.2 井30施工设计分析 | 第60-62页 |
5.2.1 工艺思路 | 第60-61页 |
5.2.2 酸量、排量设计 | 第61页 |
5.2.3 液氮量设计 | 第61-62页 |
5.3 井30酸压裂后分析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认识与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