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有效应力方程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的关系 | 第11-12页 |
1.2.3 应力敏感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应力敏感性的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2.5 低渗透油藏流入动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基本结构 | 第15-18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岩石微观特征研究 | 第18-32页 |
2.1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 | 第18-22页 |
2.2 铸体薄片法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储层岩石微观特征 | 第22-23页 |
2.3 压汞法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 第23-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两种变形介质岩心应力敏感实验研究 | 第32-55页 |
3.1 多孔介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3.1.1 多孔介质的定义 | 第32页 |
3.1.2 多孔介质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3.2 多孔介质的变形类型和变形机理 | 第33页 |
3.3 两种变形介质岩心常规应力敏感性实验 | 第33-43页 |
3.3.1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34-36页 |
3.3.2 渗透率与有效覆压的关系 | 第36-37页 |
3.3.3 储层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评价 | 第37-41页 |
3.3.4 三种评价指标对比 | 第41-43页 |
3.4 两种变形介质岩心应力敏感性对比及分析 | 第43-54页 |
3.4.1 两种变形介质岩心应力敏感性结果对比 | 第43-44页 |
3.4.2 两种变形介质岩心应力敏感模式 | 第44-52页 |
3.4.3 两种变形介质岩心应力敏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两种变形介质IPR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对比 | 第55-71页 |
4.1 低渗油藏变形介质平面径向流产量公式 | 第55-59页 |
4.2 变形系数与油藏平面径向流产量公式的关系 | 第59-60页 |
4.3 生产压差对产能和采油指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变形系数动态变化的讨论 | 第61-64页 |
4.5 两种变形介质的渗透率沿地层半径的分布规律 | 第64-66页 |
4.6 两种变形介质油藏IPR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66-70页 |
4.6.1 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6.2 污染程度对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4.6.3 供给半径对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4.6.4 地层压力对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4.7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两种变形介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71-80页 |
5.1 数据准备 | 第71-74页 |
5.1.1 地质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71-72页 |
5.1.2 数值模拟中应力敏感处理方法 | 第72-74页 |
5.2 单井衰竭式开采数值模拟实例 | 第74-76页 |
5.2.1 油井日产量对比 | 第74页 |
5.2.2 油井累计产量对比 | 第74-75页 |
5.2.3 油藏压力对比 | 第75-76页 |
5.3 注水开采数值模拟实例 | 第76-79页 |
5.3.1 油井日产油量对比 | 第76-77页 |
5.3.2 油井累计油产量对比 | 第77页 |
5.3.3 油藏压力对比 | 第77-78页 |
5.3.4 油井含水率对比 | 第78-79页 |
5.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