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对基坑工程引起的周围建筑物位移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3页 |
1.2.1 基坑工程的概论 | 第10-11页 |
1.2.2 基坑工程的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2.3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4 深基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形式和预测方法 | 第15-20页 |
2.1 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形式 | 第15-17页 |
2.1.1 地表均匀沉降损害 | 第15页 |
2.1.2 地表倾斜损害 | 第15页 |
2.1.3 地表曲率损害 | 第15-16页 |
2.1.4 地表水平变形损害 | 第16-17页 |
2.2 基坑周围建筑物变形的预测方法 | 第17-20页 |
2.2.1 Peck曲线法 | 第17-18页 |
2.2.2 地层损失法 | 第18-19页 |
2.2.3 稳定安全系数法 | 第19页 |
2.2.4 时空效应估算法 | 第19页 |
2.2.5 有限元法 | 第19-20页 |
第3章 深基坑开挖的FEM理论 | 第20-33页 |
3.1 概述 | 第20页 |
3.2 FEM的基本方程 | 第20-23页 |
3.3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23-30页 |
3.3.1 土的弹性模型 | 第24-26页 |
3.3.2 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26-30页 |
3.4 基坑工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33页 |
3.4.1 深基坑开挖模拟的方法 | 第30页 |
3.4.2 初始地应力场的计算 | 第30-33页 |
第4章 长沙岳北垸深基坑工程分析 | 第33-46页 |
4.1 工程监测方案 | 第33-38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33-34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页 |
4.1.3 基坑监测内容和目的 | 第34页 |
4.1.4 基坑的监测频率 | 第34-35页 |
4.1.5 基坑开挖监测 | 第35-37页 |
4.1.6 基坑监测的预警 | 第37-38页 |
4.2 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38-45页 |
4.2.1 建筑物沉降 | 第38-42页 |
4.2.2 坑顶水平位移 | 第42-45页 |
4.3 基坑监测结论 | 第45-46页 |
第5章 长沙世茂滨江项目深基坑工程分析 | 第46-52页 |
5.1 工程监测方案 | 第46-48页 |
5.1.1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 第46-47页 |
5.1.2 基坑支护方案 | 第47页 |
5.1.3 基坑监测内容 | 第47-48页 |
5.2 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48-51页 |
5.2.1 桩顶水平位移 | 第48页 |
5.2.2 建筑物沉降 | 第48-49页 |
5.2.3 深层水平位移 | 第49-50页 |
5.2.4 地下水位 | 第50页 |
5.2.5 锚索内力 | 第50-51页 |
5.3 基坑监测结论 | 第51-52页 |
第6章 ABAQUS有限元分析 | 第52-58页 |
6.1 概述 | 第52页 |
6.2 ABAQUS有限元中的单元类型 | 第52页 |
6.3 ABAQUS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2-55页 |
6.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52-53页 |
6.3.2 基坑模型的计算和网格划分 | 第53-54页 |
6.3.3 基坑开挖步骤和模拟分析步 | 第54-55页 |
6.4 基坑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6.5 有限元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56-5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58-59页 |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