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2-14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4-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2.1.1 信贷风险概念 | 第14-15页 |
2.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2.3 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20-24页 |
2.3.1 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20-21页 |
2.3.2 近年信贷风险管理新政策——贷款新规的出台 | 第21-22页 |
2.3.3 信贷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4-29页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3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概况及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29-38页 |
3.1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基本概况 | 第29-35页 |
3.1.1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的经营理念及产品业务 | 第29-30页 |
3.1.2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的组织机构 | 第30-31页 |
3.1.3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的财务现状 | 第31-35页 |
3.2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35-37页 |
3.2.1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35-36页 |
3.2.2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识别 | 第38-45页 |
4.1 信贷风险识别可供选择的方法 | 第38-40页 |
4.1.1 风险地图法 | 第38页 |
4.1.2 风险度法 | 第38页 |
4.1.3 专家调查法 | 第38-39页 |
4.1.4 故障树分析法 | 第39页 |
4.1.5 核对表法 | 第39-40页 |
4.1.6 财务报表分析法 | 第40页 |
4.1.7 分解分析法 | 第40页 |
4.2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 第40-42页 |
4.2.1 识别原则 | 第40-41页 |
4.2.2 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41-42页 |
4.3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存在的信贷风险 | 第42-45页 |
4.3.1 借款人原因产生的风险 | 第42-43页 |
4.3.2 外部环境变动产生的风险 | 第43页 |
4.3.3 内部环境原因产生的风险 | 第43-45页 |
5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评价 | 第45-66页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8页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5-46页 |
5.1.2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48页 |
5.2 信贷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第48-54页 |
5.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8-49页 |
5.2.2 具体模型 | 第49-54页 |
5.3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4-66页 |
5.3.1 评价过程 | 第54-65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6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 第66-73页 |
6.1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控制 | 第66-69页 |
6.1.1 信贷风险控制模型建立 | 第66-69页 |
6.1.2 信贷风险控制模型应用 | 第69页 |
6.2 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 第69-73页 |
6.2.1 建立全面的信贷风险监管体系 | 第69-71页 |
6.2.2 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 | 第71页 |
6.2.3 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贷款集中风险 | 第71-72页 |
6.2.4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 第72-73页 |
7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