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1.绪论 | 第9-15页 |
1.1 泄洪消能的形式及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1 底流消能 | 第9页 |
1.1.2 挑流消能 | 第9-10页 |
1.1.3 面流消能 | 第10页 |
1.2 新型消能工 | 第10-11页 |
1.3 辅助消能工 | 第11-12页 |
1.4 收缩墩与跌坎消力池的提出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试验模型设计、量测及试验组次 | 第15-21页 |
2.1 模型设计的相似准则 | 第15页 |
2.2 模型的制作 | 第15-17页 |
2.3 量测设备及方法与测点布置 | 第17-19页 |
2.3.1 量测方法及设备 | 第17页 |
2.3.2 测点布置 | 第17-19页 |
2.4 试验条件 | 第19-21页 |
3.跌坎型消力池水流流态及水力特性分析 | 第21-32页 |
3.1 跌坎型消力池水流流态 | 第21-22页 |
3.2 跌坎型消力池水力特性分析 | 第22-26页 |
3.2.1 水面线 | 第22-23页 |
3.2.2 流速特性 | 第23-25页 |
3.2.3 压强特性 | 第25-26页 |
3.3 跌坎深度对跌坎型消力池流态及水力特性的影响 | 第26-31页 |
3.3.1 不同跌坎深度时水流流态 | 第27-28页 |
3.3.2 水面线 | 第28页 |
3.3.3 流速特性 | 第28-29页 |
3.3.4 压强特性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收缩墩与跌坎消力池联合消能工水流流态与水力特性研究 | 第32-62页 |
4.1 收缩比对联合消能工流态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 第33-41页 |
4.1.1 收缩比对流态的影响 | 第33-35页 |
4.1.2 不同收缩比时消力池水面线分布 | 第35-36页 |
4.1.3 不同收缩比时流速特性 | 第36-38页 |
4.1.4 不同收缩比时压强特性 | 第38-41页 |
4.2 下游水位对联合消能工流态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 第41-49页 |
4.2.1 下游水位对流态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2 不同下游水位时消力池水面线分布 | 第43-45页 |
4.2.3 不同下游水位时流速特性 | 第45-47页 |
4.2.4 不同来流时压强特性 | 第47-49页 |
4.3 不同来流量对联合消能工流态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 第49-54页 |
4.3.1 不同来流量对流态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2 不同来流量时消力池内水面分布规律 | 第51-52页 |
4.3.3 不同来流时流速特性 | 第52-53页 |
4.3.4 不同来流时压强特性 | 第53-54页 |
4.4 不同跌坎深度对联合消能工流态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 第54-59页 |
4.4.1 不同跌坎深度对流态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2 不同跌坎深度时消力池内水面分布规律 | 第56页 |
4.4.3 不同跌坎深度时流速特性 | 第56-58页 |
4.4.4 不同跌坎深度时压强特性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5.收缩墩与跌坎消力池联合消能工消能机理分析 | 第62-66页 |
5.1 消能机理分析 | 第62-63页 |
5.2 联合消能工消除震荡的机理分析 | 第63页 |
5.3 收缩墩与跌坎消力池联合消能工流速特性分析 | 第63-65页 |
5.4 影响收缩墩与跌坎消力池联合消能工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工作 | 第66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