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重叠化学信号分离的传统方法 | 第8-10页 |
1.2.1 切线法分离主峰上的小峰 | 第8-9页 |
1.2.2 垂线法分离重叠色谱峰 | 第9-10页 |
1.3 用于重叠化学信号分离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10-19页 |
1.3.1 曲线拟合 | 第10-12页 |
1.3.2 傅里叶变换 | 第12-14页 |
1.3.3 小波变换 | 第14-16页 |
1.3.4 免疫算法 | 第16-18页 |
1.3.5 化学因子分析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多峰形学习模式分离重叠色谱峰的原理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22页 |
2.2 方法与原理 | 第22-27页 |
2.2.1 平移修正迭代法 | 第22-26页 |
2.2.2 多峰形学习模式 | 第26页 |
2.2.3 区域搜索模式 | 第26-27页 |
第3章 模拟色谱重叠峰的解析 | 第27-49页 |
3.1 利用塔板理论模拟色谱单峰 | 第27-33页 |
3.1.1 朗格缪尔分配系数对色谱峰形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2 样品浓度对峰形的影响 | 第29-33页 |
3.2 重叠峰的模拟 | 第33-35页 |
3.3 平移修正迭代法与多峰形学习模式对重叠色谱峰的解析结果 | 第35-46页 |
3.3.1 对称峰与对称峰组成的重叠峰 | 第35-36页 |
3.3.2 对称峰与伸舌峰组成的重叠峰 | 第36-38页 |
3.3.3 对称峰与拖尾峰组成的重叠峰 | 第38-39页 |
3.3.4 伸舌峰与伸舌峰组成的重叠峰 | 第39-41页 |
3.3.5 伸舌峰与拖尾峰组成的重叠峰 | 第41页 |
3.3.6 拖尾峰与拖尾峰组成的重叠峰 | 第41-46页 |
3.4 两种方法对重叠峰定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实验色谱重叠峰的解析 | 第49-5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1.1 试剂 | 第4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1.3 气相色谱条件 | 第49-51页 |
4.2 重叠峰解析结果 | 第51-54页 |
4.2.1 庚烷与正戊醇形成的重叠峰 | 第51-52页 |
4.2.2 乙醇与庚烷形成的重叠峰 | 第52页 |
4.2.3 二氯甲烷与正丁醇形成的重叠峰 | 第52-53页 |
4.2.4 二氯甲烷与丁酸形成的重叠峰 | 第53-54页 |
4.3 两种方法定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