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22页 |
2.1 立地质量 | 第10-11页 |
2.2 杉木大径材生长过程研究 | 第11-14页 |
2.3 林分结构的研究 | 第14-16页 |
2.4 杉木林生长阶段的划分 | 第16-17页 |
2.5 抚育间伐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2.5.1 密度控制 | 第17-18页 |
2.5.2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8-22页 |
2.5.2.1 对林木直径结构及其生长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5.2.2 对林木树高结构及其生长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2页 |
3.3 水文气候 | 第22页 |
3.4 植被类型 | 第22-23页 |
3.5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4.1.1 三种地位指数的杉木生长过程分析 | 第24页 |
4.1.2 三种地位指数的杉木生长阶段划分方法 | 第24页 |
4.1.3 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林分速生期生长的影响分析 | 第2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4.2.1 对比分析 | 第24页 |
4.2.2 回归分析法 | 第24页 |
4.2.3 聚类分析法 | 第24-25页 |
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5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6-30页 |
5.1 试验林分选择与样地设置 | 第26-27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5.2.1 胸径树高曲线的拟合 | 第27页 |
5.2.2 生长方程的拟合 | 第27-28页 |
5.2.3 胸径结构表达 | 第28页 |
5.2.4 树高结构表达 | 第28-30页 |
6 三种地位指数的杉木林生长过程分析 | 第30-44页 |
6.1 三种地位指数的胸径-树高方程拟合 | 第30-31页 |
6.2 不同地位指数杉木林生长量分析 | 第31-39页 |
6.2.1 胸径生长量分析 | 第34-35页 |
6.2.2 树高生长量分析 | 第35-37页 |
6.2.3 材积生长量分析 | 第37-39页 |
6.3 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方程拟合 | 第39-44页 |
7 三种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生长阶段划分方法研究 | 第44-50页 |
7.1 杉木生长阶段的划分方法 | 第44-45页 |
7.2 三种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生长阶段划分 | 第45-48页 |
7.3 杉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 第48-50页 |
8 不同间伐强度对速生期杉木林结构与生长的影响 | 第50-72页 |
8.1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结构的影响 | 第50-59页 |
8.1.1 不同间伐强度对胸径分布的影响 | 第50-55页 |
8.1.1.1 相对直径以及株数累积百分数 | 第54页 |
8.1.1.2 株数累积百分数曲线 | 第54-55页 |
8.1.2 不同间伐强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第55-59页 |
8.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结构的影响 | 第59-67页 |
8.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分布的影响 | 第59-64页 |
8.2.1.1 相对树高与株数累积百分数 | 第62页 |
8.2.1.2 株数累积百分数曲线 | 第62-64页 |
8.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第64-67页 |
8.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蓄积生长的影响 | 第67-72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9.1 结论 | 第72-73页 |
9.2 讨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4页 |
校外导师简介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