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神迹的原型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意義 | 第9-10页 |
一、選题背景 | 第9页 |
二、選题意義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0-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僧人的心理特徵 | 第13-25页 |
一、氣質及皈依模式 | 第13-15页 |
二、成熟遇程 | 第15-16页 |
三、防禦方式 | 第16-17页 |
四、中心情感 | 第17-19页 |
五、認同 | 第19-20页 |
六、關系圖式 | 第20-22页 |
七、调節方式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僧人神跡與榮格原型論的相關性 | 第25-33页 |
第一節 原型論概述 | 第25-29页 |
一、概念 | 第27页 |
二、内容 | 第27-28页 |
三、傳遞方式 | 第28页 |
四、與本能的關係 | 第28-29页 |
第二節 神跡與原型的相關性 | 第29-33页 |
一、普遍法则 | 第29-30页 |
二、缘起法则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僧人神跡的原型 | 第33-49页 |
第一節 宗教原型 | 第33-41页 |
一、白光意象 | 第33-36页 |
二、香的意象 | 第36-38页 |
三、天樂意象 | 第38-41页 |
第二節 神跡的神话原型 | 第41-44页 |
一、感生神话 | 第41-42页 |
二、圖腾神話 | 第42-44页 |
第三節 人物原型 | 第44-49页 |
一、神異出生 | 第44-45页 |
二、與佛親近 | 第45-46页 |
三、自我點化 | 第46-47页 |
四、功满涅槃 | 第47-49页 |
结束語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参考害目 | 第51-54页 |
参考文章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