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泄水建筑物论文--消能防冲设施论文

水垫塘水流结构相互作用下气体迁移扩散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16页
        1.1.1 水垫塘概述第12页
        1.1.2 水垫塘消能型式第12-15页
        1.1.3 水垫塘底板的形式第15-16页
    1.2 国内外掺气水流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水垫塘水流结构掺气水流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水垫塘模型试验简介第21-27页
    2.1 试验模型制作第21-23页
    2.2 测点布置第23-25页
    2.3 试验工况拟定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掺气理论第27-37页
    3.1 掺气水流有关的基本理论第27-31页
        3.1.1 紊流(湍流)理论第27页
        3.1.2 紊动射流水力特性第27-31页
    3.3 掺气水流的概念及分类第31-32页
    3.4 水流掺气的原因第32页
    3.5 跌落水流的掺气第32-34页
    3.6 掺气浓度第34-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水垫塘水流结构水力特性第37-53页
    4.1 水垫塘内水流流态特征第37-38页
    4.2 水垫塘水流结构分区的确定第38-41页
    4.3 水垫塘消能机理第41页
    4.4 塘内各结构区流速特性第41-50页
        4.4.1 淹没射流区流速分布第42-45页
        4.4.2 下旋滚区流速分布第45-47页
        4.4.3 冲击区流速分布第47-48页
        4.4.4 壁射流区流速分布第48-50页
    4.5 水垫塘底板时均动水压强分析第50-52页
    4.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水垫塘各水流结构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53-83页
    5.1 引言第53-54页
    5.2 淹没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54-57页
    5.3 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57-62页
        5.3.1 改变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57-59页
        5.3.2 改变深度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59-61页
        5.3.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下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1-62页
    5.4 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2-65页
        5.4.1 改变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2-63页
        5.4.2 改变深度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掺气浓度作用规律第63-65页
        5.4.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冲击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5页
    5.5 淹没射流区与左右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5-67页
    5.6 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作用规律第67-71页
        5.6.1 改变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8-69页
        5.6.2 改变深度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69-70页
        5.6.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0-71页
    5.7 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水流掺气浓度分布规律第71-74页
        5.7.1 不同入塘流量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1-73页
        5.7.2 不同深度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3页
        5.7.3 不同泄槽出射角度淹没射流区与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3-74页
    5.8 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水流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4-77页
        5.8.1 改变入塘流量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5页
        5.8.2 改变深度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第75-76页
        5.8.3 改变泄槽出射角度壁射流区与上旋滚区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6-77页
    5.9 水垫塘水流整体掺气浓度分布规律第77-80页
        5.9.1 水垫塘沿程水流掺气浓度变化第77-79页
        5.9.2 水垫塘横向掺气浓度变化规律第79-80页
    5.10 水垫塘各水流结构水流气体迁移扩散机理第80-81页
    5.11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7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7页
致谢第87-89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第89-91页
    发表的论文第89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BG的引水隧洞检修竖井安全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下一篇:降雨空间分布及点面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