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故障测距算法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故障测距算法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2 故障分析和相模变换 | 第12-14页 |
1.2.3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T型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测距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故障测距算法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相模变换理论 | 第19-38页 |
2.1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输电线路的相模变换理论 | 第20-25页 |
2.2.1 相模变换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2 相模变换的常用方法 | 第21-25页 |
2.3 适用于参数对称的同塔四回线相模变换 | 第25-31页 |
2.3.1 12 序分量法的理论推导 | 第25-29页 |
2.3.2 12 序分量法的参数修正 | 第29-30页 |
2.3.3 12 序分量故障序网图 | 第30-31页 |
2.4 适用于参数不对称的同塔四回线相模变换 | 第31-37页 |
2.4.1 零序四分量法的理论推导 | 第31-34页 |
2.4.2 零序四分量法故障序网图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故障序网图的同塔四回线故障测距算法 | 第38-47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12 序故障分量分析 | 第38-41页 |
3.2.1 四回线线路结构 | 第38-39页 |
3.2.2 正序故障分量序网图的建立 | 第39-41页 |
3.3 故障测距原理 | 第41-43页 |
3.3.1 基于e序正序故障分量的故障测距原理 | 第41-42页 |
3.3.2 基于f序正序故障分量的故障测距原理 | 第42-43页 |
3.3.3 两种测距算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43页 |
3.4 PSCAD/EMTDC仿真验证 | 第43-46页 |
3.4.1 仿真模型 | 第43-44页 |
3.4.2 两种故障测距仿真分析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 型等值电路的同塔四回线故障测距算法 | 第47-54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等值模型 | 第47-49页 |
4.2.1 四回线阻抗模型分析 | 第47-48页 |
4.2.2 (?) 型等值输电线路模型 | 第48-49页 |
4.3 同塔四回线双端测距原理 | 第49-52页 |
4.3.1 12 序故障分量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实用双端测距原理 | 第50-51页 |
4.3.3 提高测距算法精度的办法 | 第51-52页 |
4.4 PSCAD/EMTDC仿真验证 | 第52-53页 |
4.4.1 仿真模型及线路参数 | 第52页 |
4.4.2 故障测距仿真结果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应用蚁群算法的同塔四回线故障测距新算法 | 第54-64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线路模型及相模变换 | 第54-55页 |
5.2.1 同塔四回线路模型 | 第54页 |
5.2.2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相模变换 | 第54-55页 |
5.3 故障测距算法的原理与方程 | 第55-58页 |
5.3.1 消除负荷电流的方法 | 第55-56页 |
5.3.2 测距方程的建立 | 第56-58页 |
5.4 应用蚁群算法的测距方案 | 第58-60页 |
5.4.1 用于测距方程优化的蚁群算法原理 | 第58-59页 |
5.4.2 测距方程优化模型 | 第59-60页 |
5.5 PSCAD/EMTDC仿真验证 | 第60-63页 |
5.5.1 仿真模型及线路参数 | 第60-61页 |
5.5.2 故障测距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T型同塔四回线故障测距新算法 | 第64-74页 |
6.1 引言 | 第64页 |
6.2 T型输电线路模型与分析 | 第64-65页 |
6.3 故障测距算法原理 | 第65-71页 |
6.3.1 基本原理 | 第65-67页 |
6.3.2 单相接地故障 | 第67-69页 |
6.3.3 相接地或两相相间短路故障 | 第69-71页 |
6.3.4 三相短路 | 第71页 |
6.3.5 T节点故障 | 第71页 |
6.4 PSCAD/EMTDC仿真验证 | 第71-73页 |
6.4.1 仿真模型及线路参数 | 第71-72页 |
6.4.2 故障测距仿真结果 | 第72-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总结 | 第74-75页 |
7.2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