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4-34页 |
1.1 草甘膦 | 第14-17页 |
1.1.1 草甘膦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1.1.2 草甘膦的特点 | 第15页 |
1.1.3 草甘膦的毒性原理 | 第15-17页 |
1.2 EPSPS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EPSPS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2 EPSPS的定位 | 第18页 |
1.2.3 EPSPS的三维结构与活性位点 | 第18-22页 |
1.3 提高转基因作物草甘膦抗性的途径 | 第22-30页 |
1.3.1 选择具有更高草甘膦抗性的基因 | 第22-26页 |
1.3.2 提高抗草甘膦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水平 | 第26-30页 |
1.4 抗草甘膦作物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4.1 转基因作物 | 第30-31页 |
1.4.2 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5 本工作的目的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4-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1.2 菌株、质粒载体、基因 | 第34-36页 |
2.1.3 酶及试剂、药品和溶液 | 第36页 |
2.1.4 抗体制备 | 第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48页 |
2.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41页 |
2.2.2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转化法 | 第41-43页 |
2.2.3 转基因玉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43-46页 |
2.2.4 转基因玉米的除草剂抗性检测 | 第46-48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8-67页 |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54页 |
3.1.1 EPSPS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 第48-49页 |
3.1.2 EPSPS多序列比对和突变方案的初步确定 | 第49-52页 |
3.1.3 EPSPS的三维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3.2.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转化 | 第54-58页 |
3.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7页 |
3.2.2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转化 | 第57-58页 |
3.3 转基因玉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58-61页 |
3.3.1 转基因玉米bar基因和EPSPSM1和EPSPSM2基因的PCR检测 | 第58-59页 |
3.3.2 转基因玉米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59-61页 |
3.4 转基因植株的除草剂筛选 | 第61-67页 |
3.4.1 T2代转基因植株草甘膦抗性鉴定 | 第61-62页 |
3.4.2 T3代转基因植株草甘膦抗性鉴定 | 第62-64页 |
3.4.3 T3代转基因植株草丁膦抗性鉴定 | 第64-6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7-71页 |
4.1 提高转基因玉米的除草剂抗性 | 第67页 |
4.2 转基因植株的草甘膦抗性评价 | 第67-69页 |
4.3 双重除草剂抗性的应用价值 | 第69页 |
4.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