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1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提出 | 第15-16页 |
2.1.2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路径 | 第16-18页 |
2.2 相关实证文献 | 第18-24页 |
2.2.1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效果 | 第18-20页 |
2.2.2 影响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联的因素 | 第20-22页 |
2.2.3 货币政策的银行借贷渠道与风险承担渠道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模型的构建以及描述性统计 | 第25-37页 |
3.1 样本选择 | 第25页 |
3.2 变量选取 | 第25-30页 |
3.2.1 银行风险承担 | 第25-27页 |
3.2.2 货币政策工具 | 第27-28页 |
3.2.3 银行微观特征 | 第28-29页 |
3.2.4 宏观经济环境 | 第29-30页 |
3.3 模型构建 | 第30-33页 |
3.3.1 银行风险承担的连续性 | 第30-31页 |
3.3.2 动态面板模型中的内生性处理 | 第31-33页 |
3.3.3 构建的模型 | 第33页 |
3.4 描述性统计 | 第33-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实证结果 | 第37-53页 |
4.1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检验 | 第37-42页 |
4.1.1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4.1.2 稳健性检验 | 第39-42页 |
4.2 关于风险承担渠道的进一步研究 | 第42-52页 |
4.2.1 银行微观因素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2 不同期限利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经济危机与非危机时期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4 货币政策的“too-low-for-too-long”效应 | 第48-50页 |
4.2.5 对传统银行借贷渠道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3-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