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选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9-12页 |
1.2.1 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重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13-20页 |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13-16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 | 第15-16页 |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 | 第16-1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人民主体性 | 第16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发展性 | 第16-17页 |
2.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理论创新性 | 第17页 |
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17-20页 |
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18-19页 |
2.3.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19页 |
2.3.3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19-20页 |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变化 | 第20-29页 |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变化 | 第20-22页 |
3.1.1 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 | 第20-21页 |
3.1.2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 | 第21-22页 |
3.1.3 现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 | 第22页 |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的变化 | 第22-25页 |
3.2.1 传统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3-24页 |
3.2.2 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4-25页 |
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变化 | 第25-27页 |
3.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著作经典相结合 | 第25-26页 |
3.3.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 第26-27页 |
3.3.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个人特点、需求相结合 | 第27页 |
3.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的变化 | 第27-29页 |
3.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的心理诉求 | 第28-29页 |
3.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的行为习惯 | 第29页 |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 | 第29-35页 |
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经验 | 第30-33页 |
4.1.1 理论满足人民实际需要 | 第30页 |
4.1.2 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方式 | 第30-32页 |
4.1.3 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 第32-33页 |
4.2 历史经验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启示 | 第33-35页 |
4.2.1 理论传播要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 | 第33-34页 |
4.2.2 实践传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 第34-35页 |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35-41页 |
5.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 第35-38页 |
5.1.1 传播主体: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矛盾 | 第35页 |
5.1.2 传播对象:主动接受与被动灌输的矛盾 | 第35-36页 |
5.1.3 传播内容: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 | 第36页 |
5.1.4 传播媒介:单向传播与互动传播的矛盾 | 第36-37页 |
5.1.5 传播效果:广泛传播与信仰缺失的矛盾 | 第37-38页 |
5.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对策 | 第38-41页 |
5.2.1 优化传播主体形象,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 第38页 |
5.2.2 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见领袖”作用 | 第38-39页 |
5.2.3 用大众的语言说话:传播内容故事化、通俗化 | 第39-40页 |
5.2.4 加强传播媒介的监管机制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经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