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数字化X线(DR)下排泄性尿路造影方法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1-22页 |
1 数字化x线摄影 | 第11-12页 |
2 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 第12-13页 |
2.1 肾脏 | 第12页 |
2.2 输尿管 | 第12页 |
2.3 膀胱 | 第12-13页 |
3 造影剂 | 第13-16页 |
3.1 造影剂种类及选择 | 第13-14页 |
3.2 引入及排泄方式 | 第14页 |
3.3 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 | 第14-16页 |
3.3.1 对比剂肾病 | 第14-15页 |
3.3.2 全身反应 | 第15页 |
3.3.3 静脉不良反应 | 第15-16页 |
3.4 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机理 | 第16页 |
4 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 第16-21页 |
4.1. 造影前动物准备 | 第16-17页 |
4.2. 造影前、后预措施 | 第17页 |
4.3. 投照条件的筛选与确定 | 第17-18页 |
4.4. 保定与麻醉 | 第18页 |
4.5. IVP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 | 第18-19页 |
4.6 排泄性尿路造影具体方法 | 第19-21页 |
4.6.1 低剂量腹部加压法 | 第19页 |
4.6.2 常规双剂量法 | 第19页 |
4.6.3 低张双剂量法 | 第19-20页 |
4.6.3.1 山莨菪碱双剂量法 | 第20页 |
4.6.3.2 黄体酮双剂量法 | 第20页 |
4.6.4 大剂量滴注法 | 第20-21页 |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2 实验器材 | 第22页 |
1.3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1 实验犬安排 | 第22-23页 |
2.2 造影前准备 | 第23页 |
2.3 拍摄前动物麻醉及保定 | 第23页 |
2.4 投照条件筛选及确定 | 第23页 |
2.5 造影方法 | 第23-24页 |
2.5.1 低剂量腹部加压快注法 | 第23-24页 |
2.5.2 常规双剂量法 | 第24页 |
2.5.3 山莨菪碱双剂量法 | 第24页 |
2.5.4 黄体酮双剂量法 | 第24页 |
2.5.5 大剂量静脉快速滴注法 | 第24页 |
2.6 曝光时间 | 第24页 |
2.7 造影后护理 | 第24-25页 |
3 相关数据采集 | 第25页 |
3.1 影像信息采集 | 第25页 |
3.2 血液样本采集及测定 | 第25页 |
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41页 |
1 血液样本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1.1 全血细胞计数(CBC) | 第26页 |
1.2 肝、肾生化指标 | 第26-27页 |
2 X线片拍摄结果 | 第27-40页 |
2.1 低剂量腹部加压法 | 第27-30页 |
2.2 常规双剂量法 | 第30-32页 |
2.3 山莨菪碱双剂量法 | 第32-35页 |
2.4 黄体酮双剂量法 | 第35-37页 |
2.5 大剂量快速滴注法 | 第37-40页 |
3 肾脏测量结果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7页 |
1 DR与传统X射线机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2 IVP各器官显影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3 黄体酮法与山莨菪碱法的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4 5种IVP操作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A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