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束为小说创作的民间性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9页 |
一、束为小说研究现状 | 第6-7页 |
二、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思路 | 第7-9页 |
第一章 从民间观照到人民立场 | 第9-22页 |
第一节 作家创作心理机制的重构 | 第9-14页 |
一、政治身份的转变 | 第10-11页 |
二、社会制度的变革 | 第11-13页 |
三、个性气质的使然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打上阶级烙痕的人物形象 | 第14-19页 |
一、自主勇敢的新型农民 | 第15-17页 |
二、阴险毒辣的地主阶级 | 第17-18页 |
三、纯良正直的乡村干部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小说语言大众化的强化 | 第19-22页 |
一、文艺方针的导向 | 第20-21页 |
二、走向通俗化的语言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对民间资源的汲取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民歌元素的吸纳 | 第22-28页 |
一、民间故事的采用 | 第23-25页 |
二、苦尽甘来的结构模式 | 第25-26页 |
三、叙事与抒情熔为一炉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秧歌剧质素的渗入 | 第28-32页 |
一、短小精悍的小说形式 | 第28-29页 |
二、曲折多变的戏剧冲突 | 第29-30页 |
三、叙事主体的间接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束为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 | 第32-42页 |
第一节 追求“俗文学”的典范 | 第32-36页 |
一、章回体的小说形式 | 第33-34页 |
二、小说通俗化的价值取向 | 第34-36页 |
第二节“简化”与“直语”的倾向 | 第36-37页 |
一、人物性格的简单化 | 第36-37页 |
二、表现方式的直语化 | 第37页 |
第三节 底层写作的坚守 | 第37-42页 |
一、农民问题意识的固化 | 第38-40页 |
二、创作视点的定格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