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1 人的本质的抽象化与伦理行为的“无底线”现象 | 第12-21页 |
1.1 “经济巨人”与“伦理矮子”:21世纪中国的精神之殇 | 第12-14页 |
1.1.1 举世瞩目的经济巨人 | 第12页 |
1.1.2 “无底线伦理现象”的泛起与国人的“精神矮化” | 第12-13页 |
1.1.3 大国崛起的精神之殇 | 第13-14页 |
1.2 市场经济秩序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背离的历史反思 | 第14-17页 |
1.2.1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的“两手抓”战略 | 第14-15页 |
1.2.2 占领制高点:旷日持久的精神建设工程 | 第15-16页 |
1.2.3 两脚悬空的仰望——伦理地平线的缺失 | 第16-17页 |
1.3 “无底线伦理”现象的哲学追问 | 第17-21页 |
1.3.1 伦理行为的人性根基 | 第17-18页 |
1.3.2 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神性伦理 | 第18-19页 |
1.3.3 理论拷问:人的本质的抽象化 | 第19-21页 |
2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及其现实化 | 第21-30页 |
2.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 | 第21-23页 |
2.1.1 人是“现实的个人”:群体关系中的个体存在 | 第21页 |
2.1.2 “现实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1-23页 |
2.2 真正实现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的现实转化 | 第23-26页 |
2.2.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 第23页 |
2.2.2 “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与人的发展三阶段 | 第23-24页 |
2.2.3 “现实的个人”抽象化: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规定的错认 | 第24-26页 |
2.3 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与中国当下之人的现实性 | 第26-30页 |
2.3.1 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人——走向“单向度的人” | 第26-27页 |
2.3.2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走向“陌生人社会”的人 | 第27-28页 |
2.3.3 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人——“数字化生存”的人 | 第28页 |
2.3.4 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人——基于“物的依赖”而人格独立的人 | 第28-30页 |
3 在人的现实本质基础上确定市场经济伦理底线 | 第30-36页 |
3.1 确立市场经济的伦理底线的原则和依据 | 第30-32页 |
3.1.1 确立市场经济伦理底线的理论原则 | 第30-31页 |
3.1.2 确立市场经济伦理底线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底线的确认 | 第32-34页 |
3.2.1 “利己而不损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底线 | 第32-33页 |
3.2.2 伦理底线的合理性——体现最广泛的人性假设兼容 | 第33-34页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底线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3.3.1 平等的生命权原则 | 第34-35页 |
3.3.2 平等的财产权原则 | 第35页 |
3.3.3 平等的自由权原则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