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的认定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8-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10页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1 选题的依据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实证研究法第13-14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4-15页
第2章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概述第15-21页
    2.1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的界定第15-19页
        2.1.1 身份的含义第15-17页
        2.1.2 双重身份的含义第17-18页
        2.1.3 犯罪身份的含义第18-19页
        2.1.4 双重身份者的犯罪身份第19页
    2.2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的特征第19-21页
        2.2.1 双重身份者双重身份的刑法规定性第19-20页
        2.2.2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和非犯罪身份的重合性第20页
        2.2.3 双重身份者的犯罪身份定罪量刑的影响性第20-21页
第3章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认定的必要性第21-26页
    3.1 惩罚犯罪的实际需要第21页
    3.2 程序正义的客观要求第21-23页
        3.2.1 侦查管辖异位有待犯罪身份认定予以矫正第22-23页
        3.2.2 审判程序错误需要犯罪身份认定加以纠正第23页
    3.3 实体公正的应有之义第23-24页
    3.4 诉讼经济的价值追求第24-26页
第4章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认定标准的确立第26-31页
    4.1 认定标准的争议及其评析第26-28页
    4.2“行为时活动内容说”的证成第28-31页
        4.2.1 身份并不等同于犯罪身份第28-29页
        4.2.2 行为是认定犯罪身份的基础第29-30页
        4.2.3 行为时的活动内容是认定犯罪身份的核心第30-31页
第5章 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的具体认定第31-37页
    5.1 准确把握行为人涉嫌犯罪的行为第31-33页
        5.1.1 明确把握双重身份者实施的犯罪行为第31-32页
        5.1.2 明确把握双重身份者以何种身份实施犯罪行为第32-33页
    5.2 明确行为时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和性质第33-35页
        5.2.1 明确行为时所从事活动的内容第33-34页
        5.2.2 明确行为时所从事活动的性质第34-35页
    5.3“事实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运用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税收委托代征制度研究
下一篇:共同过失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