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俭”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二)学术价值 | 第7页 |
| (三)应用价值 | 第7-8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1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一、“俭”思想的产生 | 第11-17页 |
| (一)“俭”的多层意蕴 | 第11-14页 |
| 1.“俭”的起源与含义 | 第11-12页 |
| 2. 俭与勤 | 第12-13页 |
| 3. 俭与奢 | 第13-14页 |
| (二)“俭”思想产生的根源 | 第14-17页 |
| 1.经济根源 | 第14-15页 |
| 2.政治文化根源 | 第15-17页 |
| 二、先秦儒家的“俭”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24页 |
| (一)孔子论俭 | 第17-19页 |
| 1.宁俭勿奢 | 第17页 |
| 2.奢则不孙,俭则固 | 第17-18页 |
| 3.节用爱人 | 第18-19页 |
| (二)孟子论俭 | 第19-20页 |
| 1.养心莫善于寡欲 | 第19页 |
| 2.不以天下俭其亲 | 第19-20页 |
| 3.俭者不夺人 | 第20页 |
| (三)荀子论俭 | 第20-24页 |
| 1.由礼而重己役物 | 第21页 |
| 2.隆杀中流相结合 | 第21-22页 |
| 3.独侈危国与聚敛者亡 | 第22-23页 |
| 4.节用裕民与节流开源 | 第23-24页 |
| 三、先秦儒家“俭”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 第24-31页 |
| (一)历史意义 | 第24-26页 |
| 1.俭为修德之基 | 第24页 |
| 2.俭为治家之本 | 第24-25页 |
| 3.俭为足国之道 | 第25页 |
| 4.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 (二)当代价值 | 第26-31页 |
| 1.经济伦理价值 | 第26-27页 |
| 2.政治价值 | 第27-29页 |
| 3.文化价值 | 第29-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