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收载止痛中药药性规律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9-22页 |
1 中药药性理论概述 | 第9-13页 |
·药性涵义 | 第9页 |
·药性理论的渊源及沿革 | 第9-13页 |
·药性理论的萌芽——远古至春秋战国 | 第10页 |
·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至三国 | 第10-11页 |
·药性理论的发展——晋隋唐 | 第11页 |
·药性理论的充实——宋金元 | 第11-12页 |
·药性理论的完善——明清 | 第12页 |
·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第12-13页 |
2 疼痛概述 | 第13-18页 |
·疼痛的基本概念及沿革 | 第13-15页 |
·痛觉的常见类型及特征 | 第15-16页 |
·疼痛的中医病机学说 | 第16页 |
·"不通则痛"论 | 第16页 |
·"不荣则痛"论 | 第16页 |
·"诸痛属心"论 | 第16页 |
·疼痛的分类 | 第16-17页 |
·疼痛的中医分类 | 第17页 |
·疼痛的西医分类 | 第17页 |
·中医对疼痛的诊断 | 第17-18页 |
·中医治疗疼痛的方法 | 第18页 |
3 止痛中药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中医文献对止痛中药的应用记载 | 第18-19页 |
·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应用记载 | 第18-19页 |
·《中华本草》对止痛中药的应用记载 | 第19页 |
·止痛中药分类 | 第19-22页 |
·中药的分类沿革 | 第19-20页 |
·止痛中药的分类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5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2 研究范围 | 第22-23页 |
3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23-25页 |
·建立《止痛中药名录》 | 第23页 |
·建立对症止痛中药资料库 | 第23页 |
·建立对症止痛中药数据库 | 第23-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止痛中药药性统计结果 | 第25-37页 |
1 止痛中药资料采集结果 | 第25-28页 |
2 止痛中药药性子数据库频数分析 | 第28-37页 |
·来源频数分析 | 第28页 |
·药性(四性)频数分析 | 第28-30页 |
·药味频数分析 | 第30-31页 |
·归经频数分析 | 第31-32页 |
·毒性频数分析 | 第32-33页 |
·功效频数分析 | 第33-34页 |
·主治频数分析 | 第34-35页 |
·性效关联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7-40页 |
1 止痛中药来源规律与功效的关系 | 第37页 |
2 止痛中药药性(四性)规律与功效的关系 | 第37-38页 |
3 止痛中药药味规律与功效的关系 | 第38页 |
4 止痛中药归经规律与功效的关系 | 第38-39页 |
5 止痛中药毒性规律与功效的关系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1 | 第44-69页 |
1 止痛中药来源统计表 | 第44-51页 |
·矿物类止痛中药来源统计表 | 第44页 |
·植物类止痛中药来源统计表 | 第44-49页 |
·动物类止痛中药来源统计表 | 第49-51页 |
2 止痛中药药性(四性)统计表 | 第51-54页 |
3 止痛中药药味统计表 | 第54-56页 |
4 止痛中药归经统计表 | 第56-57页 |
5 止痛中药毒性统计表 | 第57-58页 |
6 止痛中药功效统计表 | 第58-62页 |
7 止痛中药主治统计表 | 第62-69页 |
附录2 | 第69-82页 |
1 药性(四性)频数分析表 | 第69-71页 |
2 药味频数分析表 | 第71-73页 |
3 归经频数分析表 | 第73-75页 |
4 功效频数分析表 | 第75-79页 |
5 主治高频病证(症)频数分析表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论文著作 | 第83-87页 |
科研课题 | 第87-95页 |
详细摘要 | 第95-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