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53页 |
1.1 金纳米笼的简介 | 第14-28页 |
1.1.1 贵金属纳米笼的制备 | 第14-22页 |
1.1.1.1 金纳米笼的制备 | 第14-17页 |
1.1.1.2 铂和钯纳米笼的制备 | 第17-19页 |
1.1.1.3 金沉积的脱合金元素腐蚀分离 | 第19-21页 |
1.1.1.4 贵金属纳米笼衍生物多壁纳米壳及纳米摇铃的制备 | 第21-22页 |
1.1.2 金纳米笼的性质与应用 | 第22-28页 |
1.1.2.1 金纳米笼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 | 第22-24页 |
1.1.2.2 金纳米笼的生物医药应用 | 第24-25页 |
1.1.2.3 金纳米笼的催化应用 | 第25-27页 |
1.1.2.4 金纳米笼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应用 | 第27-28页 |
1.2 石墨烯的简介 | 第28-39页 |
1.2.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 | 第29-31页 |
1.2.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31-36页 |
1.2.2.1 机械剥离法 | 第31-32页 |
1.2.2.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32-33页 |
1.2.2.3 化学方法 | 第33-34页 |
1.2.2.4 SiC的热分解 | 第34-35页 |
1.2.2.5 碳纳米管(CNTs)纵向剖开和其它方法 | 第35-36页 |
1.2.3 石墨烯的应用 | 第36-39页 |
1.2.3.1 电池 | 第36-37页 |
1.2.3.2 场效应晶体管(FET) | 第37-38页 |
1.2.3.3 生物医药应用 | 第38-39页 |
1.3 石墨烯基贵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简介 | 第39-52页 |
1.3.1 石墨烯-贵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9-46页 |
1.3.1.1 原位还原法 | 第39-41页 |
1.3.1.2 水热法 | 第41-43页 |
1.3.1.3 电化学法 | 第43-45页 |
1.3.1.4 非原位组装法 | 第45-46页 |
1.3.2 石墨烯基贵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46-52页 |
1.3.2.1 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 第46-48页 |
1.3.2.2 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的应用 | 第48-49页 |
1.3.2.3 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49-52页 |
1.4 本文立体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第二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小尺寸金纳米笼的制备和表征 | 第53-82页 |
2.1 引言 | 第53-5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4-5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2.2.2 金纳米笼/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u nanocages/RGO)的制备 | 第55-58页 |
2.2.2.1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2.2.2.2 制备机理与策略流程示意图 | 第55-56页 |
2.2.2.3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2.4 银/还原氧化石墨烯(Ag/RGO)模板的制备 | 第57页 |
2.2.2.5 金纳米笼/还原氧化石墨烯(Au nanocages/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58页 |
2.2.2.6 调节反应体系pH制备Au nanocages/RGO复合材料 | 第58页 |
2.2.2.7 调节反应体系中L-aa/Na_3Cit的 比例制备Aunanocages/RGO复合材料 | 第58页 |
2.2.3 实验仪器与表征 | 第58-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81页 |
2.3.1 银/还原氧化石墨烯(Ag/RGO)模板的表征 | 第59-64页 |
2.3.1.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2.3.1.2 原子力显微镜 (AFM) 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2.3.1.3 热重分析(TGA)结果 | 第62-63页 |
2.3.1.4 能量色散X射线 (EDX)元素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2.3.2 金纳米笼/还原氧化石墨烯(Au nanocages/RGO)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64-81页 |
2.3.2.1 pH对金纳米笼的形貌影响 | 第65-68页 |
2.3.2.2 L-aa/Na_3Cit比例对金纳米笼的形貌影响 | 第68-70页 |
2.3.2.3 Au nanocages/RGO中金纳米笼生长过程的研究 | 第70-73页 |
2.3.2.4 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 | 第73-74页 |
2.3.2.5 拉曼测试(Raman)分析结果 | 第74-76页 |
2.3.2.6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 | 第76-77页 |
2.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 | 第77-8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不同金纳米笼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82-94页 |
3.1 引言 | 第82-8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83页 |
3.2.2 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不同形貌金纳米笼的合成 | 第83-84页 |
3.2.3 不同形貌Au nanocages/RGO复合材料对 4-NA的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84页 |
3.2.4 本实验方法制得的Au nanocages/RGO hybrids复合材料与组装法制得的Au nanocages/RGO assemblies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比较 | 第84-86页 |
3.2.5 实验仪器与表征 | 第8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3.3.1 不同HAuCl4加入量对反应制得的催化剂的形貌及组分的影响 | 第86页 |
3.3.2 不同组分及形貌的Au nanocages/RGO复合材料对 4-NA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86-89页 |
3.3.3 本实验方法制得的Au nanocages/RGO hybrids复合材料与组装法制得的Au nanocages/RGO assemblies复合材料的稳定性的比较 | 第89-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