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无线Ad Hoc网络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2.1 无线Ad Hoc网络结构 | 第15-17页 |
1.2.2 无线Ad Hoc网络特征 | 第17-18页 |
1.2.3 无线Ad Hoc网络应用 | 第18-19页 |
1.2.4 无线Ad Hoc网络面临的挑战 | 第19-20页 |
1.3 利用已知干扰的协作通信相关研究概述 | 第20-27页 |
1.3.1 多数据流已知干扰消除技术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1.3.2 单数据流已知干扰消除技术研究概述 | 第23-25页 |
1.3.3 支持已知干扰消除通信技术的MAC协议研究概述 | 第25-27页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特殊场景下已知干扰消除技术的融合机制 | 第31-5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1-32页 |
2.2 中继方式融合机制在单中继多速率网络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2.2.1 可达传输速率分析 | 第32-33页 |
2.2.2 中继方式选择算法 | 第33-36页 |
2.3 中继方式融合机制在多中继单速率网络中的应用 | 第36-41页 |
2.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36-37页 |
2.3.2 OPNC-MAC的包交换过程 | 第37-39页 |
2.3.3 第二层中继方式选择和异常情况处理 | 第39-41页 |
2.4 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 第41-48页 |
2.4.1 单中继多速率网络 | 第42-43页 |
2.4.2 多中继单速率网络 | 第43-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三章 一般场景下已知干扰消除技术的融合机制 | 第51-7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1页 |
3.2 问题描述与系统模型 | 第51-53页 |
3.3 传输速率可变的已知干扰消除方案 | 第53-57页 |
3.3.1 BER、速率和功率之间的关系 | 第53-55页 |
3.3.2 最佳传输速率与功率 | 第55-57页 |
3.3.3 速率和功率自适应 | 第57页 |
3.4 中继自适应选择机制在多中继多速率网络中的应用 | 第57-64页 |
3.4.1 RPOPNC-MAC的包交换过程 | 第60-61页 |
3.4.2 第二层中继方式选择和异常处理 | 第61-62页 |
3.4.3 网络分配向量的设置与更新 | 第62-64页 |
3.5 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 第64-69页 |
3.5.1 单中继网络 | 第66-67页 |
3.5.2 特殊多中继网络 | 第67-68页 |
3.5.3 一般多中继网络 | 第68-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已知干扰消除在多跳数据流中的应用 | 第71-101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1-72页 |
4.2 双向数据流端到端已知干扰消除 | 第72-80页 |
4.2.1 BE2E-KIC的基本原理 | 第72-74页 |
4.2.2 BE2E-KIC的可行性分析和吞吐量表现 | 第74-76页 |
4.2.3 面向BE2E-KIC的MAC方案 | 第76-80页 |
4.3 单向数据流端到端已知干扰消除 | 第80-91页 |
4.3.1 UE2E-KIC的基本原理 | 第81页 |
4.3.2 UE2E-KIC的可行性分析与吞吐量表现 | 第81-84页 |
4.3.3 UE2E-KIC MAC的设计原则 | 第84-86页 |
4.3.4 UE2E-KIC MAC的包交换过程 | 第86-89页 |
4.3.5 UE2E-KIC MAC中的异常处理与NAV设置 | 第89-90页 |
4.3.6 UE2E-KIC MAC的帧格式 | 第90-91页 |
4.4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第91-98页 |
4.4.1 BE2E-KIC传输方案仿真分析 | 第91-94页 |
4.4.2 UE2E-KIC传输方案仿真分析 | 第94-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二维网格状网络中多跳KIC传输方案的吞吐量分析 | 第101-113页 |
5.1 开启概率 | 第101-103页 |
5.2 协作概率 | 第103-105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103-104页 |
5.2.2 协作概率的计算 | 第104-105页 |
5.3 状态转移所需平均时间 | 第105-109页 |
5.3.1 所考虑节点保持静止(情况1-3) | 第106-108页 |
5.3.2 节点Y开启一次传输(事件4) | 第108页 |
5.3.3 节点Y被协作(事件5) | 第108-109页 |
5.3.4 吞吐量的计算 | 第109页 |
5.4 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 | 第109-111页 |
5.5 本章小结与未来工作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