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加工厂机械设备论文

静电聚结分离器聚结和分离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静电聚结理论研究进展第13-21页
        1.2.1 新型电脱水器研究第13-16页
        1.2.2 静电聚结影响因素研究第16-20页
        1.2.3 电场和剪切场中液滴微观模拟研究第20-21页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静电聚结分离器的设计与制造第22-38页
    2.1 室内样机的缩尺原则第22-23页
    2.2 静电聚结分离器结构设计第23-33页
        2.2.1 基本分离机制第23-24页
        2.2.2 构件功能介绍与结构设计第24-33页
    2.3 静电聚结分离器室内样机的制造第33-36页
        2.3.1 同轴圆柱绝缘电极第33页
        2.3.2 静电聚结段外壳第33-34页
        2.3.3 沉降段筒体第34页
        2.3.4 渐扩管布液构件第34-35页
        2.3.5 多层圆筒式整流构件第35页
        2.3.6 等动量取样装置第35-36页
        2.3.7 静电聚结分离器室内样机概述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介质第38-56页
    3.1 实验流程与主要设备第38-42页
        3.1.1 实验流程第38-39页
        3.1.2 主要实验设备第39-42页
    3.2 乳状液制备系统第42-50页
        3.2.1 油水预混合保温罐第42页
        3.2.2 油水预混合搅拌器的仿真模拟第42-49页
        3.2.3 油水预混合搅拌器制造第49-50页
        3.2.4 乳状液制备回路第50页
    3.3 实验参数与实验介质第50-55页
        3.3.1 实验参数范围第50-52页
        3.3.2 实验介质物性测量第52-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静电聚结分离器的聚结、分离特性实验研究第56-77页
    4.1 实验方案第56-59页
        4.1.1 乳状液的制备第56-57页
        4.1.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4.1.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58-59页
    4.2 液滴粒径分布第59-62页
        4.2.1 初始液滴粒径分布第59-61页
        4.2.2 电聚结后液滴粒径分布第61-62页
    4.3 静电聚结及分离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第62-72页
        4.3.1 电场强度第62-65页
        4.3.2 电场频率第65-68页
        4.3.3 乳状液流量第68-70页
        4.3.4 乳状液含水率第70-72页
    4.4 静电聚结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第72-73页
    4.5 静电聚结分离器的能耗分析第73-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静电聚结分离器聚结流道中双液滴动态过程的模拟研究第77-103页
    5.1 模型建立第78-81页
        5.1.1 问题描述第78-79页
        5.1.2 数学模型第79-81页
    5.2 控制方程与网格划分第81-84页
        5.2.1 数值模拟方法第81-82页
        5.2.2 电场控制方程第82页
        5.2.3 两相流控制方程第82页
        5.2.4 界面捕捉第82-83页
        5.2.5 网格划分第83-84页
    5.3 数值模型的微观实验验证第84-86页
        5.3.1 微观实验描述第84-85页
        5.3.2 数值模拟结果与微观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第85-86页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86-101页
        5.4.1 电场和剪切场耦合作用下双液滴运动、聚结特征分析第86-89页
        5.4.2 电场强度对双液滴聚结的影响第89-91页
        5.4.3 电场频率对双液滴聚结的影响第91-93页
        5.4.4 层流剪切强度对双液滴聚结的影响第93-96页
        5.4.5 连续相粘度对双液滴聚结的影响第96-97页
        5.4.6 油水界面张力对双液滴聚结的影响第97-99页
        5.4.7 双液滴 ΔY/R值对双液滴聚结的影响第99-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6章 结论第103-106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6.2 对后期工作的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IP法制备C/SiOC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气液两相段塞流无相变冷却过程流动与传热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