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1.2 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第10-11页 |
| 1.2.1 电能质量与FACTS技术的兴起 | 第10-11页 |
| 1.2.2 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 第11页 |
| 1.3 STATCOM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配电网STATCOM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 | 第14-32页 |
| 2.1 配电网STATCOM的工作原理 | 第14-18页 |
| 2.1.1 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的研究 | 第14-16页 |
| 2.1.2 STATCOM无功补偿原理 | 第16-18页 |
| 2.2 配电网链式STATCOM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18-24页 |
| 2.2.1 配电网链式STATCOM的拓扑结构 | 第18-19页 |
| 2.2.2 配电网平衡条件下STATCOM的数学模型 | 第19-24页 |
| 2.3 CPS-SPWM调制技术的应用 | 第24-28页 |
| 2.4 STATCOM装置稳定运行的理论分析 | 第28-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配电网的运行分析 | 第32-42页 |
| 3.1 配电网STATCOM动态的行为 | 第32-33页 |
| 3.1.1 配电网STATCOM动态行为产生原因 | 第32-33页 |
| 3.1.2 配电网动态条件下产生的危害 | 第33页 |
| 3.2 配电网动态条件下采用的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 3.2.1 对称分量法 | 第33-35页 |
| 3.2.2 正序负序分离法 | 第35-36页 |
| 3.3 配电网动态条件下STATCOM的运行分析 | 第36-39页 |
| 3.3.1 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STATCOM的输出性能分析 | 第36-37页 |
| 3.3.2 配电网动态条件下对STATCOM交流侧的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 3.4 配电网STATCOM动态条件下的安全运行范围 | 第39-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配电网动态条件下STATCOM的控制策略 | 第42-62页 |
| 4.1 配电网中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第42-46页 |
| 4.1.1 p-q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 4.1.2 i_p -i_q检测方法 | 第44-45页 |
| 4.1.3 基于dq变换的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 4.2 配电网平衡时采用的控制策略 | 第46-50页 |
| 4.2.1 电压外环控制 | 第46-47页 |
| 4.2.2 电流内环控制 | 第47-50页 |
| 4.2.3 控制系统框图 | 第50页 |
| 4.3 配电网动态条件下装置的控制策略 | 第50-55页 |
| 4.3.1 基本原理 | 第50-52页 |
| 4.3.2 电网电压不平衡环境下STATCOM的过电流分析 | 第52-53页 |
| 4.3.3 负序电压前馈控制系统框图 | 第53-55页 |
| 4.4 系统不平衡时补偿无功和负序的控制策略 | 第55-60页 |
| 4.4.1 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 4.4.2 双序电流环控制系统框图 | 第57-60页 |
| 4.5 系统电压骤降和上升时装置的补偿过程 | 第60-6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配电网动态情况下的STATCOM仿真 | 第62-80页 |
| 5.1 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62-63页 |
| 5.2 仿真分析 | 第63-78页 |
| 5.2.1 三相不对称负载引起系统不平衡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 5.2.2 短路引起的配电网动态 | 第70-7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