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法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含义与沿革 | 第11-16页 |
(一)初始兴趣混淆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沿革 | 第12-16页 |
二、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新型商标侵权现象中的渗透 | 第16-23页 |
(一)已涉诉的新型商标侵权现象 | 第16-20页 |
(二)亟待解决的其它新型商标侵权现象 | 第20-23页 |
三、我国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合理性探讨 | 第23-29页 |
(一)初始兴趣混淆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二)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现实价值 | 第26-27页 |
(三)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利大于弊 | 第27-29页 |
四、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法律适用探讨 | 第29-36页 |
(一)适用初始兴趣混淆理论认定商标侵权的客观要件 | 第29-30页 |
(二)适用初始兴趣混淆理论认定商标侵权的考量因素 | 第30-32页 |
(三)适用初始兴趣混淆理论认定商标侵权的主体范围 | 第32-33页 |
(四)适用初始兴趣混淆理论认定商标侵权的抗辩事由 | 第33-36页 |
五、对我国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建议 | 第36-39页 |
(一)当前司法实践中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建议 | 第36页 |
(二)未来立法体系中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建议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