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现状调查与最佳可行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3-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3-16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1.2 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 1.2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1-23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4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 2 研究区概况和样本选取 | 第24-35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7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 2.1.2 地质构造 | 第25页 |
| 2.1.3 气候 | 第25页 |
| 2.1.4 植被与土壤 | 第25页 |
| 2.1.5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 2.1.6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6-27页 |
| 2.2 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27-31页 |
| 2.3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样本选取 | 第31-35页 |
| 2.3.1 样本选取原则 | 第31页 |
| 2.3.2 样本调查方法 | 第31-34页 |
| 2.3.3 样本调查所需仪器 | 第34-35页 |
| 3 煤矿矿井水及处理现状调查分析 | 第35-49页 |
| 3.1 研究区主要矿井分布调查 | 第35-40页 |
| 3.1.1 研究区各矿井分布调查 | 第35-37页 |
| 3.1.2 研究区代表性矿井概况 | 第37-40页 |
| 3.2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3.2.1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 3.2.2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水质现状分析 | 第41-46页 |
| 3.3 研究区矿井水污染及治理分析 | 第46-49页 |
| 3.3.1 矿井水水污染情况调查 | 第46-47页 |
| 3.3.2 煤矿矿井水处理现状分析 | 第47-49页 |
| 4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处理工艺分析 | 第49-75页 |
| 4.1 煤矿矿井水处理工艺调查 | 第49-66页 |
| 4.1.1 新窑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案 | 第50-53页 |
| 4.1.2 新安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案 | 第53-56页 |
| 4.1.3 华砚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案 | 第56-58页 |
| 4.1.4 新庄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案 | 第58-62页 |
| 4.1.5 刘园子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案 | 第62-64页 |
| 4.1.6 甜水堡二号矿矿井水处理方案 | 第64-66页 |
| 4.2 代表性煤矿矿井水处理工艺分析 | 第66-68页 |
| 4.2.1 矿井水处理工艺选取原则分析 | 第66-67页 |
| 4.2.2 技术指标特征分析 | 第67-68页 |
| 4.3 煤矿矿井水处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68-73页 |
| 4.3.1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68-70页 |
| 4.3.2 解决对策及建议 | 第70-73页 |
| 4.4 煤矿矿井水处理最佳可行技术 | 第73-75页 |
| 4.4.1 最佳可行技术 | 第73-74页 |
| 4.4.2 最佳可行技术的意义 | 第74-75页 |
| 5 研究区矿井水处理最佳可行技术筛选 | 第75-88页 |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5-78页 |
| 5.1.1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 第75页 |
| 5.1.2 指标相对于目标权重计算 | 第75-78页 |
| 5.2 运用TOPSIS法筛选BAT | 第78-79页 |
| 5.3 研究区矿井水处理BAT筛选指标体系构建 | 第79-80页 |
| 5.4 研究区煤矿矿井水最佳处理方案筛选 | 第80-82页 |
| 5.5 BAT筛选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2-8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96-97页 |
| 插图索引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