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1页
   ·独脚金内酯的发现第18-19页
   ·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合成第19-22页
   ·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学作用第22-27页
     ·独脚金内酯抑制植物分枝生长第22-24页
     ·独脚金内酯促进根寄生种子的萌发第24-25页
     ·独脚金内酯促进 AM 菌丝的分枝第25-26页
     ·独脚金内酯调控根的发育第26-27页
     ·独脚金内酯调控苔藓菌落的生长第27页
   ·独脚金内酯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相互作用第27-29页
   ·独脚金内酯展望第29-30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 OsCCD7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31-42页
   ·材料与方法第31-35页
     ·水稻材料与农艺性状第31页
     ·遗传群体的构建第31页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第31-32页
     ·候选基因的测序第32-33页
     ·目的基因的回收第33页
     ·独脚金内酯处理第33页
     ·进化树分析第33页
     ·RNA 的提取第33-34页
     ·cDNA 合成第34页
     ·实时定量 RT-PCR第34-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丛矮 2 号和 S1-40 矮化多分蘖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35-36页
     ·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第36页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第36-38页
     ·进化树分析第38-39页
     ·独脚金内酯处理第39页
     ·D17/HTD1 的组织表达模式第39-40页
     ·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在丛矮 2 号和正常品种之间的表达差异第40-41页
   ·讨论第41-42页
第三章 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 OsCCD8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42-49页
   ·材料和方法第42页
     ·水稻材料第42页
     ·遗传群体的构建第42页
     ·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的测序第42页
     ·独脚金内酯处理及实时定量 PCR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gsor23 的表型和农艺性状第42-43页
     ·gsor23 遗传分析及其定位第43-44页
     ·候选基因的测序分析第44-45页
     ·独脚金内酯处理第45-46页
     ·D10 的组织表达特性第46-47页
     ·gsor23 中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第47-48页
   ·讨论第48-49页
第四章 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 D3 基因的功能分析第49-67页
   ·材料与方法第49-56页
     ·植物材料及杂交群体的构建第49页
     ·菌株与载体第49页
     ·工具酶第49页
     ·常规试剂及试剂盒第49-50页
     ·gsor300097 突变位点的确定第50页
     ·独脚金内酯的处理和实时定量 RT-PCR 分析第50页
     ·D3-GUS 载体的构建及 GUS 染色第50-52页
     ·D3-GFP 载体的构建及亚细胞定位第52-53页
     ·D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3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53-56页
     ·OSK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65页
     ·gsor300097 的表型分析第56-57页
     ·gsor30097 定位及候选基因的测序第57-58页
     ·gsor300097 对 GR24 不敏感第58-59页
     ·D3 组织表达水平的检测第59-60页
     ·D3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60-61页
     ·D3 在突变体 gsor300097 中的过量表达分析第61-62页
     ·D3 与水稻 OSK 蛋白相互作用第62-65页
     ·酵母体内验证 D14 与 D3 相互作用第65页
   ·讨论第65-67页
第五章 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新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第67-86页
   ·材料与方法第67-75页
     ·植物材料第67页
     ·菌株与载体第67页
     ·工具酶第67页
     ·常规试剂及试剂盒第67-68页
     ·D14-GFP 载体的构建及亚细胞定位第68页
     ·酵母双杂交试验第68-73页
     ·荧光双分子互补(BiFC)载体的构建第73-74页
     ·D14 互作蛋白干扰载体(RNAi)的构建第74页
     ·D14 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第74-75页
     ·D14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5页
     ·d14 表型恢复突变体的筛选第75页
   ·结果与分析第75-84页
     ·D14 定位在植物细胞核内第75-76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76-80页
     ·植物体内荧光双分子互补(BiFC)验证互作第80-81页
     ·NAC1-RNAi 转基因验证第81-82页
     ·D14 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第82页
     ·d14 表型恢复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82-83页
     ·甲基磺酸乙酯筛选 d14 表型恢复突变体第83-84页
   ·讨论第84-86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8页
附录第98-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大麦种质资源α-淀粉酶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酶活性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CIMMYT玉米育种过程的建模与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