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尚家庄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1.2.1 胶东地区矿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尚家庄钼矿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 第16-17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30页 |
2.1 地层 | 第19-21页 |
2.1.1 古元古代荆山群 | 第20页 |
2.1.2 中生界 | 第20-21页 |
2.1.3 第四系 | 第21页 |
2.2 构造 | 第21-23页 |
2.2.1 断裂 | 第21-22页 |
2.2.2 鹊山变质核杂岩 | 第22-23页 |
2.3 岩浆岩 | 第23-24页 |
2.3.1 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TTG花岗岩 | 第23页 |
2.3.2 中生代玲珑超单元 | 第23-24页 |
2.3.3 中生代伟德山超单元 | 第24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24-27页 |
2.4.1 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 | 第24-26页 |
2.4.2 钼矿、铜钼矿 | 第26-27页 |
2.5 区域中生代构造演化 | 第27-30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0-38页 |
3.1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0-32页 |
3.2 矿石特征 | 第32-35页 |
3.2.1 矿石类型 | 第32-33页 |
3.2.2 矿石矿物成分 | 第33页 |
3.2.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3-35页 |
3.2.4 固溶体分离结构 | 第35页 |
3.3 围岩蚀变 | 第35-36页 |
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第36-38页 |
4 牙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54页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8页 |
4.2 岩相学研究 | 第38-40页 |
4.3 主量元素 | 第40-43页 |
4.4 微量、稀土元素 | 第43-44页 |
4.5 岩浆源区与岩体产出构造背景 | 第44-54页 |
4.5.1 源区残留相矿物组合 | 第46-47页 |
4.5.2 源区探讨 | 第47-49页 |
4.5.3 构造背景分析 | 第49-54页 |
5 成矿时代研究 | 第54-57页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54页 |
5.2 尚家庄钼矿成矿时代 | 第54-57页 |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4页 |
6.1 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7-60页 |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57-58页 |
6.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58-59页 |
6.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 第59页 |
6.1.4 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6.2 氢氧同位素 | 第60-62页 |
6.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0页 |
6.2.2 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6.3 硫同位素 | 第62-63页 |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2页 |
6.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6.4 小结 | 第63-64页 |
7 成矿机制及区域成矿潜力 | 第64-68页 |
7.1 尚家庄钼矿成矿机制 | 第64-65页 |
7.2 区域钼成矿潜力分析 | 第65-68页 |
8 结论 | 第68-70页 |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68-69页 |
8.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