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活性粉末混凝土预应力锚固区局压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8页
    1.1 活性粉末混凝土概述第11-16页
        1.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介第11-12页
        1.1.2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原理第12-13页
        1.1.3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4 活性粉末混凝土桥梁工程应用第15-16页
    1.2 预应力结构概述第16-18页
        1.2.1 预应力结构的基本原理第16-17页
        1.2.2 预应力结构的优缺点第17-18页
    1.3 局部受压研究概述第18-24页
        1.3.1 普通混凝土局部受压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2 混凝土局部受压套箍理论第20-21页
        1.3.3 混凝土局部受压楔劈理论第21-24页
        1.3.4 活性粉末混凝土局部受压研究现状第24页
    1.4 局部受压研究课题意义第24-26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不同养护条件下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局压承载力试验与分析第28-43页
    2.1 试件设计第28-30页
        2.1.1 外形尺寸第28页
        2.1.2 养护条件第28-29页
        2.1.3 钢纤维掺量第29页
        2.1.4 局压面积比第29页
        2.1.5 试件设计方案第29-30页
        2.1.6 材料配比及浇筑第30页
    2.2 试件性能第30-31页
    2.3 试验方案第31-32页
        2.3.1 加载方案第31-32页
        2.3.2 测试方案第32页
    2.4 试验结果第32-39页
        2.4.1 破坏形态第32-34页
        2.4.2 裂缝发展第34-36页
        2.4.3 荷载-变形关系第36-39页
    2.5 试验分析第39-42页
        2.5.1 养护条件分析第39-40页
        2.5.2 钢纤维掺量分析第40-41页
        2.5.3 局压面积比分析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配置间接钢筋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局压承载力试验与分析第43-60页
    3.1 试件设计第43-47页
        3.1.1 间接钢筋类型第43-44页
        3.1.2 约束面积比第44-45页
        3.1.3 间接钢筋体积配筋率第45页
        3.1.4 试件设计方案第45-46页
        3.1.5 材料配比及浇筑第46-47页
    3.2 试件性能第47页
    3.3 试验方案第47-49页
        3.3.1 加载方案第47-48页
        3.3.2 测试方案第48-49页
    3.4 试验结果第49-56页
        3.4.1 破坏形态第49-51页
        3.4.2 裂缝发展第51-52页
        3.4.3 荷载-变形关系第52-54页
        3.4.4 试件应变分布第54-56页
    3.5 试验分析第56-59页
        3.5.1 间接钢筋作用分析第56-57页
        3.5.2 间接钢筋配筋率分析第57-58页
        3.5.3 约束面积比分析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RPC局压承载力有限元分析第60-75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有限元及ABAQUS软件简介第60-62页
        4.2.1 ABAQUS软件简介第60-61页
        4.2.2 ABAQUS混凝土本构模型简介第61页
        4.2.3 塑性损伤模型屈服准则第61-62页
        4.2.4 塑性损伤模型流动法则第62页
    4.3 材料模拟第62-65页
        4.3.1 RPC受压本构关系第62页
        4.3.2 RPC受拉本构关系第62-64页
        4.3.3 钢筋拉压本构关系第64-65页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第65-67页
        4.4.1 混凝土部分模型第65页
        4.4.2 钢筋部分模型第65-66页
        4.4.3 模型边界及加载第66-67页
    4.5 有限元计算结果第67-74页
        4.5.1 应力及变形结果分析第67-69页
        4.5.2 极限承载力结果第69-70页
        4.5.3 荷载-位移结果第70-71页
        4.5.4 局部受压机理分析第71-73页
        4.5.5 间接钢筋配筋率参数分析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RPC材料局压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第75-84页
    5.1 活性粉末混凝土局压承载力计算第75-78页
        5.1.1 自然养护RPC局压承载力分析与计算第75-76页
        5.1.2 蒸汽养护RPC局压承载力分析与计算第76-77页
        5.1.3 两类养护条件RPC局压承载力统一计算第77-78页
    5.2 配置间接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局压承载力计算第78-82页
        5.2.1 配置螺旋式间接钢筋RPC局压承载力分析与计算第79-80页
        5.2.2 配置网格式间接钢筋RPC局压承载力分析与计算第80页
        5.2.3 配置两类间接钢筋RPC局压承载力统一计算第80-82页
    5.3 活性粉末混凝土局压承载力计算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的路面能耗和环境排放研究
下一篇:高填方大跨波形钢板拱桥结构性能改进技术研究